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二则—矛与盾1教案 北师大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二则—矛与盾1教案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2.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三)读懂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 4.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寻找幸运花瓣儿教案 西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书写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感悟“幸运”的内涵。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金波的散文、儿童诗或有关幸运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学生:了解丁香花的有关知识,搜集有关金波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初步感知
1. 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如:“我”为什么要寻找幸运花瓣儿?什么样的花瓣儿会带给人幸运?幸运花瓣儿真的会给人带来幸运吗?)
2.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抽读,检查读文和生字认识情况,相机指导。
4. 在小组内交流刚才质疑的问题的答案。
二、品读课文,领会感悟
1. “我”在寻找五瓣儿丁香的过程中,有过怎样的心理感受?找到有关的词语或句子作上记号。
2. 全班交流。抓住“我”的心理感受,理清文章线索:
(匆匆看了两眼)漫不经心→兴致勃勃→悻悻然→兴奋不已→失望与希望的相互交织更替→(情不自禁地大叫一声)激动→茫然→深思
3. 为什么“我”会有这些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每次“我”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4.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重点指导第15段、18~24段,29~31段的学习。
5. “我”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通过此问题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幸运”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1. 在作者的眼里,“幸运”指的是什么?
2. 在你的眼里,“幸运”又指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注意积极、正确地引导。
3. 老师提供有关幸运的名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