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动物的生长时期(第1课时)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docx
1.3动物的生长时期(第1课时)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1.3动物的生长时期(第1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的内容,课程围绕动物生命周期展开,着重介绍动物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本章节与课本紧密关联,通过对不同动物生长时期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生命周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内容以课本为基础,涵盖卵生、胎生动物的生长时期,以及变态发育等知识点,旨在加深学生对动物生长过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3动物的生长时期(第1课时)》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学生对生物生命周期概念的理解与探究能力。通过本章节学习,旨在提升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其能从生物学的视角认识动物生长时期的特点;其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动物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分析、推理;最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动物生命周期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观和思维方式。这一目标设计紧密联系课本内容,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符合新课程要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分类、动物的主要特征等基础知识,了解动物的基本结构和生活习性,这为学习动物生长时期打下了基础。
2.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学习新知识。此外,学生在学习风格上存在差异,有的擅长记忆,有的擅长理解,有的则更善于动手操作。
3.在学习动物生长时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生命周期中某些复杂概念的理解,如变态发育;对不同动物生长时期特点的辨析;以及在观察和分析生长过程时,可能出现的观察不仔细、推理不严谨等问题。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针对本章节内容,选择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通过讲授明确动物生长时期的关键概念,以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案例研究帮助学生具体分析不同动物的成长过程,项目导向学习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教学活动设计包括角色扮演游戏,如模拟动物生长过程;实验活动,如观察昆虫变态发育的标本;以及小组合作完成的生长时期图示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3.教学媒体使用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生长时期的图片和视频,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同时,运用互动电子白板,实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课堂互动性。此外,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动物生长过程,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共计45分钟,以下为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动物的生长时期图片,如蝴蝶的变态发育、小鸟的孵化过程,引发学生对动物成长过程的好奇。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动物的成长过程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5分钟)
-介绍动物生长时期的定义,强调卵生、胎生动物及变态发育的特点。
-结合课本,讲解动物生长时期的四个阶段:孵化/出生、幼年期、青春期、成年期。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不同动物生长时期的特点,如昆虫的变态发育、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不同动物的生长时期图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分析动物生长时期的重难点问题,如变态发育的过程和意义。
4.课堂提问与互动(10分钟)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创新互动环节: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动物的生长时期,其他学生猜测并解释生长过程。
5.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生长时期与环境适应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设计研究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动物,探究其生长时期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6.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动物生长时期的四个阶段及不同动物的生长特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种动物的生长时期图示,巩固所学知识。
知识点梳理
1.动物的生命周期:介绍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包括生长、繁殖等阶段。
-卵生动物的生命周期:以昆虫、鱼类、两栖动物为例,介绍卵的孵化、幼体的生长发育、成体的繁殖等过程。
-胎生动物的生命周期:以哺乳动物为例,介绍胚胎发育、胎儿成长、出生后发育等过程。
2.动物的生长时期:
-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