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艺术教育的策略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艺术教育的策略研究
甘肃临泽县板桥镇中小学 豆长录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艺术教育注重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构,但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年龄。小学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一种“异化现象”。要想走好小学艺术教育的梦想之路,真正践行《艺术课程标准》的目标——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艺术教育“从以往的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人文、素养与艺术能力的综合发展”的突破,我们要在找准小学艺术教育的着眼点、选好支撑点、抓好关键点上做文章。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 艺术 教育 策略 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艺术教育注重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构,但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心理年龄。小学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一种“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艺术教育缺乏“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不“艺术”。长期以来,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教育一直是重智商的教育,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智”。二是小学艺术教育缺少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教育不基础、普通教育不普通。小学的艺术教育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小学艺术教育朝专业艺术教育看齐的倾向,小学艺术课堂教学片面重视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三是一些家长在纯功利目的或“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的驱动下,往往让孩子过早地接受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对学校艺术教育注重艺术知识技能教学表示赞同,这样对小学艺术教育方向的偏离,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
要走出小学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真正践行《艺术课程标准》的目标——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艺术教育“从以往的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人文、素养与艺术能力的综合发展”的突破,笔者认为重在找准小学艺术教育的着眼点、选好支撑点、抓好关键点。
一、找准着眼点——树立新的教育观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因此,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是小学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是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在小学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艺术尖子的关系;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与发挥艺术教育辅德、益智功能的关系;确立艺术教育的应有地位与提高艺术教育自身水平的关系;强调课堂教育主渠道与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关系;培养艺术兴趣与传授艺术知识技能的关系;优化教育过程与考虑教学结果的关系;学生主动参与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等。
二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教学的方式上,由偏重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转向强调教学中“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破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个性化教学,创设轻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师生、生生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二、选好支撑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艺术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艺术教育的成败。优秀的艺术教师不只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还应该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就小学艺术教师而言,做教育工作者是第一位的,做艺术工作者是第二位的。因此,小学艺术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与水平。
一是要做全能博学者。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如果他只是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某一方面精通,而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如果他只对某一艺术形式掌握较为娴熟,而对其它艺术一窍不通,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和优秀的艺术教师。真正称职和优秀的艺术教师,除了解、熟练掌握所教科目的技能技巧之外,还应该对其它艺术门类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素养。
二是要做热情欣赏者。艺术能给人以愉悦体验和美的享受,艺术课程之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也首先基于这一点。但艺术课本身是不可能自发地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需要艺术教师能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艺术对象之间架起情感之桥。优秀的艺术教师有时是艺术活动的引导者,有时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而最本质的身份应该是学生艺术活动的欣赏者。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学生最需要且最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是教师“与生同乐”的可亲可敬的参与行为,是教师永远伴随着鼓励和关怀的欣赏态度。只有具有了解、理解、尊重、相信的学生观,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共同欣赏艺术,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自始至终持一种欣赏而不是挑剔的态度。
三是要做高雅庄重者。优秀的艺术教师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气质和风度。“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风度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它对学生来说,就好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