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一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通史版.docx
PAGE
PAGE13
专题质检一先秦至秦汉: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2024山东枣庄期末)1963年,我国在山西峙峪对一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石器、石片15000多件。下图展示的就是该遗址出土石器的典型代表,据图推断该处遗址应属于典型的()
A.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B.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
C.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
D.进入早期国家后的遗址
2.(2024辽宁锦州期末)据《国语·鲁语上》记载,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一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一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A.显明的血缘亲疏色调
B.朴实的宗族宗法观念
C.久远的文化生活沟通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3.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发觉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概恢宏的宫殿,依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遗址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起先产生阶级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经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4.(2024湖南益阳三模)殷商时期,巫风充满,祭祀鬼神的现象相当普遍;西周时期,当政者认为,执政必需注意民众需求,即使百神和先公先王也曾是考虑民众愿望的“至上神”。这一变更说明西周时期()
A.祭祀对象发生变更 B.民本思想渐渐显现
C.平民地位有所提升 D.族权色调日渐深厚
5.(2024山东临沂三模)公社的土地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作为“共有地”,由大家共同耕种,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但是,公社残存到阶级社会以后,份地的全部权在法律上属于王有,“公田”上的剩余劳动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了。这一变更()
A.强化了公田与私田的属性差异
B.有助于我们相识井田制的特点
C.体现出土地私有制遭到侵扰
D.变更了公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
6.(2024辽宁沈阳一模)东周后半期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的土地、人民被夺走
B.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卿大夫渐渐演化为最强宗
7.(2024湖南名校联考)西周时期的教化内容归纳起来包括德、行、艺、仪,即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学问技能、特性修为四个方面,详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称为“六艺”。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的教化()
A.促进了文化教化的普及
B.促使官员选拔标准的变更
C.有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
D.为统治阶层培育治国人才
8.(2024山东济宁三模)《孟子》说:“深耕易耨。”《韩非子》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吕氏春秋》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当时“深耕”得以普及的主要条件是()
A.农学探讨的重大突破
B.铁制农具的广泛运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二牛一人耕作法的推广
9.(2024山东威海二模)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措施旨在()
A.嘉奖耕战以富国强兵
B.打击贵族以强化君权
C.以俸禄制取代封地制
D.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
10.(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
主见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11.(2024浙江温州三模)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中之思潮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困难、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社会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12.(2024北京昌平三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刻石记功,其中的一段刻文曰:“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内饰诈谋……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这段刻文旨在说明秦始皇()
A.有统一全国的雄心 B.不满六国之间的纷争
C.平定六国的合理性 D.对六国残余有所防范
13.(2024河北沧州三模)《礼记·中庸》:“今日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