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验篇】(含解析)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学练全攻略.docx
先秦至秦汉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2.据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这些发现可证明,此时期()
A.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 B.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3.考古发现,二里头的宫城遗址中,二号宫庙与一号宫殿呈东西分布,二者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轴线;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也有“左庙右宫”及“双轴线”。这可以说明我国早期国家()
A.血缘关系与权力中心相互维系 B.祭祀制度日趋完备
C.内服王畿与外服方国相互对立 D.都城布局已成定式
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5.据《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记载,鲁氏小宗季寤、公鉏极不得志于季氏;而叔孙氏小宗叔孙辄无宠于叔孙氏。都投靠阳虎(是鲁国公卿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孙辄更叔孙氏,已更孟氏”。此类事件的发展()
A.利于强化贵族政治等级秩序 B.缓和了贵族统治集团的矛盾
C.颠覆了西周创制的礼俗文化 D.加速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
6.殷商时期,大小祭祀仪式由作为神的联结者巫师主导,“礼”以服务鬼神为主。西周时期,周王以下的统治阶层内日常要践行的“礼”有二十余类,每一类从祭品、地点、参与人员服饰到配套礼乐,对不同阶层人规定不同的标准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礼教的影响增强 B.早期人文精神的凸显
C.社会阶层趋于平等化 D.王权与族权日益融合
7.如表为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记述
出处
楚庄王问政申叔时,申叔时“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
《国语:楚语上》
(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汉赵开国者,匈奴人)幼好西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晋书·刘元海载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资治通鉴》
A.儒家思想的传播 B.政治制度的创新 C.华夏认同的演进 D.社会教化的功能
8.美国学者认为商鞅建立了以个人能力而不是贵族身份选拔官僚的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政府制度,比西欧早两千年。据此可知,商鞅变法中“选拔官僚的制度”()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目的在于维护平民利益
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是西方文官制度的源头
9.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10.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A.诸子百家存在思想借鉴 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1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12.据里耶秦简记载,秦迁陵(今湖南湘西地区)一带每年要向中央进献鸟、羽毛等物。当地设有专司贡献的“程令”“献官”“四时献”职官,并对不同物产的贡献有具体规定。这表明,当时迁陵地区()
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B.已纳入朝廷有效统治
C.政府重视基层治理 D.百姓的负担比较沉重
13.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