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绪论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8-10-06约3.6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绪论教学设计   【摘 要】绪论部分讲解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把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步走战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 教学设计      作为教师,我们无论上哪门课,相信开篇都必须讲绪论篇。对于绪论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教师认识不到它的重要地位,干脆不讲或随便说几句题外话就转入了正文的讲解。其实一门课中最难讲的,最重要的,而且必须要讲好的就是绪论篇。因为绪论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绪论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这兴趣能否被调动起来,关键在教师。其二,绪论教学是教师能否被学生接纳、认可的试金石。绪论课一旦讲砸了是很难在以后的讲课中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的。其三,绪论是教材的先导和灵魂。绪论课的讲解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云天雾海、海阔天空地随便乱扯一气,只要逗学生一笑就了事,它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和概括,每一部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各章节之间的逻辑结构和关系,以及准备采取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做哪些方面的配合等。所有这些实质性的内容和要求都必须在绪论课上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绪论教学是教学工作中最难之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延续。许多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了,主要是学习专业课,像思想品德课就没必要再学了。再加之在大学里这样的公共课一般都是采用几个班合班上大课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缺勤率是比较高的。怎么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出勤率,这开篇教学最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调整逻辑结构,列举具体事例,增加延伸相关教学内容等,通过对学习该课程意义的讲解,首先,使学生产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其次,使学生明确自己角色的转换及努力的目标方向。最后,谈一下贯穿于全书中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个安排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结构严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对具体的教学设计作一描述。   第一,问题导入,现象列举,意义拓展,方法研究。(教材第四节内容)   问题导入法是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通过问题导出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思想道德现象,紧接着申明目前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大学生成长,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以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重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然后,告诉学生教师在讲解上的侧重点与以往品德课的不同,让学生有心理准备。我的导入问题是“你是如何看待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作为大学生再来学习这门课程有必要吗?”学生的回答基本有两种意见:其一,没必要再学了。因为到这个年龄他们的行为习惯基本已定型了,想改变不容易。其二,有必要学。因为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人的基本品德素质有时可能决定他(她)一生的命运。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列举了当前大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旷课、上课说话、上课玩手机、不注意环境卫生、诚信缺失等。这些虽然都是些小问题,但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由此导出我要讲的第一个重点问题: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讲授的方法。   关于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拓展,总结了四个要点:1. 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打好理论基础;摆正“德”与“才”的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是对教材内容的概括)2. 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正像于丹教授在《庄子》心得中讲到的“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3. 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将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一名教师在网上写下了一篇“无知者无畏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无知者还无所畏”的文章,他告诫自己的学生,“学校可能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社会的墙壁是坚硬的。今天你怎么对待自己,明天生活就将怎样对待你。”“文明细节,关乎成败”。 4. 对国家来说,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需要;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需要;是阶级统治的需要。这也是所有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政治目的所在。   在学习方法上教材讲得很清楚:1. 注重学习科学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 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4. 注重知行统一。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教师讲授方法上,要让学生明白: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重在告诉学生“怎么做”,带有自发性、强制性;大学的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