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之花在校园“绽放”——培养小学生学习热情的调查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让“兴趣”之花在校园“绽放”
——培养小学生学习热情的调查报告
中宁四小 雷惠琴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主性,尤其在学习上经历挫折后,更是信心丧失,对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一旦形成厌学心理,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会直接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的身心危害极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问卷式调查研究,想通过这次调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并根据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本人选取了我校六年级共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不记名制,让学生没有顾虑,能够如实回答。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目的、对教师教学方法、对课堂内容的喜爱程度、教育及家庭对学生自身心理的影响等。答卷是选择题形式,没有明确的导向性,目的就是要学生实话实说,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真实原因,掌握形成“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其
结果如下:
1、小学生学习热情情感心理因素。
部分学生在学校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31%的学生表示更加喜爱对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的学习。39%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辛苦的事情。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对学习活动的情境感兴趣。包括对生动有趣、形象多彩的物质情境产生兴趣,以及对校园的喜爱。还有对亲切和蔼、友爱自由的精神情境感兴趣。对老师,对身边同学的喜爱。第二,对学习成功的效果感兴趣,激发热情。第三,对学习活动中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等感兴趣,从而产生喜悦之情。
2、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调查发现,仅27%的学生认为是想不断学习新知识,将来有益社会。34%的学生没想过将来做什么工作,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习。39%学生表示学习是为了父母和自己。调查说明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学习激情,他们说不清或根本了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是为父母、为老师而学习,或者认为是为个人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而学习,是出于家庭压力,或者学校压力。
3、课堂教学对学生积极性意志心理影响。
调查中有21%的学生认为课堂枯燥、约束,6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热情来自生动的课堂气氛和亲切的老师同学共同营造的氛围。老师能否赢得学生的喜爱,同学之间能否有友爱热闹的气氛,课堂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较大的影响这学生的学习热情。
4、外在干扰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上不可能不遇到干扰、诱惑与挫折,例如环境嘈杂、天气恶劣、同学吵闹等干扰,或者电子游戏机、电脑,网络等对学习的诱惑,都会干扰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中有48%的学生表示坐到桌前开始学习时会感到厌烦。
5、学生自身因素对学习热情的影响。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面对考试、测试时出现焦虑,紧张。有11%的学生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感到自卑,认为始终不如别人。21%的学生心理能力承受较差,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从而表现出“逆反”等心理,或出现与家长、老师、同学的敌对情绪。
通过以上调查得出的结论,结合自身工作,针对这些具体因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数学课,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正所谓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发展。作为教师,要心系学生,情系学生,爱优生更爱差生,要为学生的成绩进步而欣喜,更要为学生的落后而焦虑。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必须给学生以爱,让学生亲近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感基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要摒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想,要做学生的“同辈朋友”,做学生的“大伙伴”,能躬身或蹲下来与同学对话,这样师生间才会坦诚相待,心智交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教师的天职,也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首先要认识到,他们学习上的有困难是暂时的,要坚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些学生是会赶上来的。其次,课上要尽可能的给这部分学生多创造发言、交流的机会,要让他们想说、敢说、会说,逐渐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信心。再次,就是要根据他们具体的情况,加以因势利导,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与人生理想。
学习成功的信心来自于自我能力的正确认识和估量,以及适宜目标的确立。理想是成长的航标。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崇高的理想,才能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去奋斗。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起他们内心的学习动机,把自己的学习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富强紧密结合起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三)、注重课堂上的变化,让课堂幽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