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闫庄小学教师吕英平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
教育过分强调整体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还把“顺从”“听话”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强调一味顺从。师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与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死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在素质教育提出后,这个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能力的差距就是经济的差距,创新的差距就是财富的差距,传统的“知识容器”型的人才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1998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百年庆典前夕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以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为理论者和实践者所重视。
创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有关文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两类:有的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有的说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大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应试这朵奇葩在素质教育这一园地里能否美丽灿烂,结出丰厚的果实呢?我看,其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消除存在于应试身上的潜在因子——耗时间、题海战,让应试正常发展。
其实在我们教师这台重头戏上还是可以做一些文章的。我们很清楚,习题浩淼似海,在所谓的应试教育这一洪流中,老师加班加点,不管三七二十一,觉得可以用的试卷不加选择地抛给学生,总觉得做比不做要好,无休止地不断地把“大海”开发,使它更宽更广,学生的青春年华在题海中挣扎度过,有的已被淹得喘不过气来。我们试想,假如我们教师先潜入题海,了解实情,经过题海洗礼的老师将会选择更有针对性的、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集中精力去遨游,那么学生就会游得更快乐,他们还可以腾出时间去 “捕鱼抓鳖”。此时的应试也就重获新生。
我清楚地记得以前和我带过一个班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对于学生练过的习题,他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练习,甚至连哪个题在哪一页书上都记得清清楚楚,就连期末统考时的试题都能撞个八九不离十。因此,模范教师为他不是,外出送教当之无愧,一时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好老师。当时学生们很埋怨老师如此多的作业量,但也为老师的敬业而感动,老师您什么时候批完这些作业?您还要上课、备课……孩子们不敢想象,只知道老师会很晚睡觉。但是我的孩子雷打不动,晚上8:30睡觉。那这些作业怎么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