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植物长在哪里(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docx
3.植物长在哪里(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植物长在哪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5周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植物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难点: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2.难点: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3.突破策略:引入游戏化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难点内容。
4.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植物生长模型、种子包、土壤、水壶、放大镜、记录表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科学实验室预约系统
-信息化资源:植物生长周期视频、植物生长环境图片库、在线植物生长知识问答平台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合作实验、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校园内不同植物生长的图片,如花朵、树木、蔬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提出问题:问学生“你们知道植物是长在哪里吗?它们是如何生长的?”
3.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和疑问。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阳光、水分、土壤等,结合图片和实物模型进行讲解。
2.实验演示:展示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光照、水分充足与不足的对比。
3.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实验材料,如不同品种的种子、不同类型的土壤等。
4.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变化。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植物生长环境因素的理解。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出与植物生长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土壤中的哪些元素对植物生长重要?”等。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角色扮演:教师扮演植物,学生扮演阳光、水分、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因素的认识。
2.故事讲述: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植物生长的知识。
六、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植物生长相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
2.核心素养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植物,培养环保意识。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观察植物生长的作业,要求学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到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变化,培养了细致观察和敏锐捕捉现象的能力。
2.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记录数据,提高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执行实验和解释结果的能力。
3.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因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解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
4.科学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植物生长现象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5.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讨论,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并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6.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的同时,认识到保护植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
7.实践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