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认识过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遗忘的原因之四 “提取失败说” 认为,遗忘是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其原因是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在贮存时没有适当编码。 提取失败说 2、遗忘的规律 (1)遗忘的进程 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 用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用节省法(重学法)检验学习效果。 先用稳定的速度大声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把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为止,记下学习这个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遍数。过了一段时间后用同样的方式重新学习这个音节表,直到正确回忆出来为止。 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初始遍数 ×100% 节省分数= (初始遍数-重学遍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出: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启示:及时复习 2、影响遗忘的因素 (1)材料的系列位置(首尾易记,中间易忘) (2)材料的性质、内容、数量(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好记、数量少的材料比数量多的材料好记) (3)识记的巩固程度:如果达到恰能成诵后还继续学习,称过度学习。过度学习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 (4)识记的方法:记的方法不同,遗忘的程度也不同。 (5)动机和情绪等,通常感兴趣的事、愉快的事记得牢一些。 第四节 思维 一、思维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思维不同于感知觉、记忆。感知觉是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输入,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初级的加工。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而思维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各种问题。 思维又离不开感知觉、记忆。只有在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思维。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概括。 2、间接性:必须借助某些媒介物或凭借物如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问题性:与问题解决紧密相连,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 二、思维的类型 (一)根据凭借物的不同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凭借具体的感知和实际的动作。 2、具体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 3、抽象逻辑思维: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 (二)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 1、直觉思维: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2、分析思维:按严密的逻辑逐步推导,得出结论. (三)根据思维的方向性分为: 1、辐合思维 :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 2、发散思维:沿不同方向思考,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四)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 1、常规思维 :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并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 三、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实现的。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也称思维操作。 四、问题解决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1)给定的条件(或问题的起始状态) (2)达到的目标(或问题的目标状态) (3)存在的限制和障碍 2、问题的类型 (1)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 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3、问题解决的含义与特点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问题解决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进行的。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操作是存在一定的序列的。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算法式和启发式。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即问题的类型、呈现形式等影响问题的解决。 一般来说,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明显,有关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就越容易解决;知觉情境越复杂、越隐匿,问题就越难解决。 如求内切圆半径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用一笔连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