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考核说明.doc

发布:2018-02-09约4.92万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考核说明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 考核说明 一、有关说明 1、考核对象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中文专业学生。 2、启用时间从2011年春季开始使用。 3、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基础汉字学教程》了解与掌握程度和分析汉字问题的能力,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了解的层次要求学生熟悉《基础汉字学教程》中讲授的所有基础知识所属的章节;理解的层次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基础汉字学教程》中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并能够简要、全面回答相关的问题。应用的层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础汉字学教程》相关的知识分析、解释汉字形音义的问题。 4、考核依据 本课程考核说明是依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字教材《基础汉字学教程》(连登岗撰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的。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5、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分为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占综合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占综合成绩的80%,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均须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方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 二、考核方式与要求 (一)形成性考核 1、考核目的 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重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测,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与地方电大教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管理。 2、考核手段 形成性考核采用纸质形成性考核册。 3、考核形式 形成性考核由计分作业构成。 4、形成性考核各形式所占比重及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按百分制计分,每次形考任务也按照百分制计分。形考任务共4次。 5、考核要求 形成性考核任务与要求 序次章节形式布置时间提交时间权重 1绪论、第一章纸质作业第3周第10周末25% 2第二章、三章纸质作业第6周第12周末25% 3第四、五章纸质作业第9周第15周末25% 4第六、七章纸质作业第12周第17周末25% (二)终结性考试 1、考试目的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2、命题原则 第一,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 第二,考试命题覆盖本课程教材的1--7章,既全面,又突出重点。 第三,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80%以上的章节。 第四,试题应难易适中,一般来讲,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容易占30%,适中占40%,较难占30%。 3、考试手段 终结性考试采用纸质考试。 4、考试方式 终结性考试采用开卷方式。 5、考试时限 终结性考试时间长度是90分钟。 6、特殊说明 终结性考试允许携带教材和工具书等资料。 三、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格式上显示不出来的内容请参照答案) 一、填空(10分): 1、汉字学萌芽于,创立于。 2、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 3、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种是。 4、六书的提法最早见于。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名称是。 5、书写要求对汉字形体的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汉字产生分为几个阶段?各属于考古学的什么时期,时间界限是什么? 3、假借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今文字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很小? 4、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10分): 日,眉,月,果,朱,刃,睡,从,松,睹 四a、利用反切写出字的汉语拼音(5分) 妃,芳非反兴,虚应反夸,苦瓜切号,胡到切冬,都宗切 四b、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5分): 阿房宫,天姥山,阳夏,会稽,皋陶 四c、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10分): 1、知伯怒,投之以机。(《左传襄公十年》) 2、我独怕兮其未兆。(《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异俗》) 3、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4、鸡亷,狼吞。鸡跑而食之,每有所择,故曰小亷如鸡。(陆佃《埤雅》) 5、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晋书姚弋仲载记》) 五、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字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0分): 1、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礼记文王世子》) 2、彼候人兮,何戈與祋。(《诗曹风候人》) 3、虬怒拂衣而起,诘旦,手刃絶句百篇,号比红诗,大行于时。王定保(《唐摭言》) 4、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尚书洛诰》) 5、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六、按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