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新品种“福茄6号”选育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茄子新品种“福茄6号”选育技术
摘要:“福茄6号”茄子新品种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05-6-1为母本、05-13为父本育成的杂交一代品种。该品种生长势强,始花节位9~10节,果实长条形,果长30~35厘米,果径3.0~3.5厘米,单果重130~150克。瓜鲜紫红色,果面光滑,肉色白色,商品性好,每亩产量3000公斤左右。
关键词:茄子;福茄6号;杂种一代;选育;特征特性
基金项目: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2016R1025-11、2014R1026-6;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5-20)
中图分类号: S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55
茄子又名落苏,原产于东印度。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在南北各地均有大面积栽培。茄子适应性强,产量高,供应时间长,为夏、秋季的主要蔬菜。茄子含有较多的人体必需的干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钙、铁等。茄子是为数不多的紫色蔬菜之一,也是餐桌上十分常见的家常蔬菜。茄子的紫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P。福建省茄子种植面积2.33万多公顷,产量达53万多吨,在该省蔬菜淡季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该省育成茄子品种很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更少。特别是秋冬季栽培品种,大部分从国外、台湾地区等引进,种子价格较昂贵,而且受气候等许多因素影响,生产用种不能保证。为此,开展茄子新品种选育,并选育出茄子新品种“福茄6号”,为发展该省茄子生产提供优良的品种选择。
1 选育过程
该品种是在广泛征集国内外优良资源基础上,对种质资源进行产量,抗病性和农艺性观察;通过优良单株自交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进行组合配制,并经组合多点试验、示范,产量、抗病抗逆性观察测定选育出的优良品种。
1.1 母本05-6-1选育
2005年引进台湾秀玉长茄品种,经过连续多代自交分离,纯化,并进行熟性,生长势,抗病性,丰产性等性状田间鉴定,定向选择,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自交系05-6-1性状表现早熟,长势较强,果形长筒,单果重约220克,果长30~35厘米,果粗4.5厘米,颜色深紫红,果肉白,较抗绵疫病、褐纹病、黄萎病,见表1、图1。
1.2 父本05-13选育
2005年引进台湾农友704茄子品种,经过连续多代自交,分离,纯化,并进行熟性,生长势,分枝性、抗病性等性状田间鉴定,定向选择,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代自交系。05-13性状表现中熟,长势强,果形细长条形,单果重约90克,果长30~40厘米,果径约2.5厘米,颜色紫红,果肉白,较抗绵疫病、褐纹病,见表1、图1。
表1 亲本主要性状
1.3 选育系谱
1.4 新组合05-6-1×05-13的选育
2007年秋季,结合以往选育的18个优良自交系配制组合65个,2008年春季经过田间组合简品比试验观察鉴定,初步选出8个较好的组合。2009年春季将8个组合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绿丰2号为对照,结果表明05-6-1×05-13组合表现最好,具有早熟性好、抗病、商品性好等优点比对照增产9.16%,命名为“福茄6号”,见表2、表3。
2 选育结果
2.1 多年多点品比试验结果
2010年、2011年春季在福州市新店、福清、南通、南平建瓯进行两年品种比较试验,每小区面积19.8平方米,随机排列,3次重复,以绿丰2号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福茄6号表现整齐度好,早熟性强,生长势较强,果形较直长,单果重,果实大小均匀,商品性好,抗病、产量高,前期产量比对照增产6.2%~13.8%,总产量增长10.7%~14.2%,增产显著,见表4。
2.2 生产示范结果
2012年~2013年春季,“福茄6号”分别在福州福清、建瓯小松、宁德福安、福州永泰、三明永安进行多点生产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福茄6号”667平方米产量在2972.6~3210.3公斤,分别比对照“绿丰2号”增产7.19%~15.84%,见表5。同时根据示范地农户反映,“福茄6号”田间表现为早熟性好,结果性强,并且田间的抗病抗逆性较强。
3 “福茄6号”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植株直立,生长势强,春季从定植到始收55~60天。株高75~85厘米,株幅65~70厘米,茎绿紫色,叶色紫绿色,叶缘浅裂刻。始花节位9~10节,果长30~35厘米,果径3.0~3.5厘米,单果重130~150克,果形长条形,尾部钝,果皮鲜紫红色,果面光滑,肉色白色,商品性好。田间表现为抗病、抗逆性较强。一般每亩产量3000公斤左右。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育苗
福建省春季露地栽培在10月下旬~11月中旬播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