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新品种藏豌1号的选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豌豆新品种藏豌1号的选育
摘要 介绍了豌豆新品种藏豌1号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选育结果及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藏豌1号;选育;特征特性;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133-01
1 选育过程
藏豌1号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998年从德国引进的豌豆(紫花)群体中通过系统选育的白花变异株系中筛选新品系,2001年系统选育而成,经过12年的连续观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综合表现优异,原代号为ZWD2003-1,2011年通过西藏自治区品种委员会审定。
2 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全生育期95~100 d,矮生直立型,株高75~100 cm,白花,主茎节数13个,主茎分枝1.3个,单株荚果8~13个,荚长6.3 cm,百粒重24g左右,籽粒乳白色,结荚多,抗倒伏,上市早、产量高,适宜单播。该品种平均产量达2 175~2 250 kg/hm2,比中豌4号增产5.7%,比拉萨黑豌豆增产48.0%,小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产量达到2 400 kg/hm2,比地方品种增产25%以上。该品种品质优,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测试中心(西宁)检测结果为粗脂肪1.40%,粗蛋白22.18%,粗淀粉47.06%。
3 选育结果
3.1 熟性
由表1可以看出,藏豌1号比对照中豌4号早熟10 d,比拉萨黑豌豆早熟23 d,在拉萨地区属于极早熟豌豆新品种。
3.2 丰产性
3.2.1 农艺性状比较。由表2可以看出,藏豌1号属于中矮秆品种,与对照相比,其产量构成主因素,主茎分枝无显著差异,单株荚数差异极显著,荚粒数无显著差异,与拉萨黑豌豆差异极显著,百粒重和拉萨黑豌豆差异极显著。
3.2.2 品种比较试验。2006―2008年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四号试验地进行了春播品种比较试验,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0 m2,以西藏主栽品种拉萨黑豌豆和中豌4号为对照。由表3可以看出,藏豌1号3年平均产量为3 700 kg/hm2,比对照中豌4号增产5.7%,比拉萨黑豌豆增产48.0%。和大田试验相比,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试验田产量较高的原因是地力比较肥沃,灌水设施比较完善,田间管理及时,所以产量较大田试验产量较高。
3.2.3 生产示范试验。2007―2008年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四号试验地进行了生产示范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33.4 m2,4月中旬播种。藏豌1号2年平均产量2 226.8 kg/hm2,比对照中豌4 号增产8.4%,比拉萨黑豌豆增产39.7%。
3.2.4 示范推广试验。为进一步证实藏豌1号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2008―2010年在古荣乡、德庆乡、藏改乡示范推广种植逾20 hm2,其生育期变幅为109~115 d,株高变幅为75.33~80.22 cm,单株荚数变幅为8.1~10.8个,单荚粒数变幅为4.1~5.2粒,荚长变幅不大,单株产量变幅为7.63~9.01 g,百粒重变幅为24.2~25.6 g,产量变幅为2 209.5~2 449.5 kg/hm2。
3.3 抗逆性
通过在海拔3 600~4 000 m的农区田间调查和室内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藏豌1号耐旱(T)、耐盐(T),抗病虫害(R)。
4 高产栽培技术
4.1 备种
包括晒种、选种等。精选粒大、饱满、整齐和无病虫害的种子,播前最好能晒种3~5 d,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4.2 适时播种
豌豆喜凉爽气候,开花结荚期间温度过低易受冻,花荚期若遇高温会提早封顶,不再开花结荚,出现高温逼熟现象,也不利于开花和荚果发育。拉萨地区饱灌区域适宜3月底至4月初播种,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区,可适当晚播。
4.3 土壤选择
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前茬不是豆科作物的地块,播种前深耕细耙、疏松土壤,以利于根系发育,使出苗整齐、健壮。
4.4 播种方式与播种量
豌豆的播种方式有条播、穴播和撒播等,西藏多用撒播,但撒播浮子多,种子覆土深浅不一。条播种子覆土深度一致,行距均匀,是最好的播种方法。条播行距一般为25~40 cm,播种深度为5~7 cm,播种量为210~225 kg/hm2,穴播的穴距一般为15~30 cm。
4.5 中耕除草
出苗后一般不需疏苗、定苗。由于苗期生长缓慢,易发生草荒,应早锄地,松土保墒。从出苗到植株封垄前,中耕松土2~3次,第1、2次中耕分别在苗高5~7 cm时、株高15~20 cm时进行,第3次可根据生长情况,灵活进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