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 风险控制与银行自身发展
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是市场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银行体系的成功则主要在于银行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而提供流动性服务。这又建立在银行的中介化与杠杆化两个特性的基础之上,但这两个特性同时也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主要根源。中介化即银行吸收存款并将其借贷出去的过程。在信用货币和存款准备金制度下,以初始的存款为基础,银行能贷出几倍的贷款,这就是杠杆化。中介化和杠杆化的不利之处在于它们创造的金融风险。利用吸收的存款来发放贷款给银行带来了风险,因为贷款的原因,银行可能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流动性要求。杠杆化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中介化的风险。在受到挤提压力时,银行就可能被迫违约,由于银行挤提的羊群效应、银行风险的高传染性和强外部性,单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能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可能连带着经济的其他方面一起崩溃。因此,银行风险控制对于银行自身的生存和银行体系的稳定殊为重要。
银行风险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风险(单个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系统风险),或着眼于银行日常运营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因而也是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重点规制的行业。但是,银行所有者与管理者并非总是风险规避者。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银行已经资不低债或已经濒临破产时,银行的所有者、管理者甚至一般员工,都有置银行风险管理原则于不顾,拿银行赌一把的激励。
1995年2月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关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加强了对银行业的风险监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银行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管的指导性文件。如:《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1997年9月)、《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1998年9月)、《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1999年9月)、《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做法》(2000年2月)、《新资本协议》(2004年6月)、《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功能》(2005年4月)等。
近年来,国内监管机构也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2年9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年12月)、《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年3月)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但是,从国内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风险控制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或者制度存在真空,或者有制度但不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的,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运作良好的控制机制,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在放松管制、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形成的银行业发展趋势,使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基本的战略活动。风险控制决定银行竞争优势,悠关银行体系稳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关系经济长远发展。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不到一年,银行业市场环境变化迅速、竞争加剧、风险增大。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 风险控制机制的概念
尽管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提法已经司空见惯,但从理论层面上讲,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并非一个成熟或得到清晰定义的概念。实际上,目前不少人在使用“风险控制机制”这一概念时并不清楚其实际含义,而只是想借以描述对风险控制行为或活动实际发生一定作用和影响的某种运行体制或内在机理。因此,为了探究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内在机理和实际含义,需要首先了解“机制”这一通用术语的确切涵义。
1、 结构构成构成之二,生物机制
“机制”(mechanism)一词由古希腊语的mechan (é)(意为机器)+ismus或isma (=ism)(意为结构或装置)构成。所谓机制,一般被理解为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中的机械装置或机械构造,后来被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之中,比如生理学中的生理机制、心理学中的心理机制、哲学中的机械论和经济学中的运行机制等。其要义是将有机体或任何生物系统比拟为复杂的机器,探讨其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
2、 结构部分或要素变量
从诸学科领域所给出的定义和基本阐述中,可以了解到“机制”这一通用术语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要素:(1)由相互联动的若干结构部分构成;(2)循一定方式作相对运动;(3)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4)相对运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结构部分的数量及其联系方式。
因此,可以将风险控制机制定义为:“由多个结构部分或变量组成、循一定方式对风险控制行为和活动产生相对运动或影响,并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相互联动过程及其运行机体”。笔者认为,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变量至少包括:(1)银行组织形式;(2)银行公司治理;(3)银行风险管理;(4)银行内部控制;(5)银行合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