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课件-(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疏通文字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学习一、二段 古今异义词: 其实 颠覆 祖父 2、重点实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4、此言得之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致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理固宜然)。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珍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B 8.下列各组句中红色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得:1、得到、获得 2、能,可能(情况允许) BD 9.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 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 与:1、介词,和 2、亲附 3、给予 斗卮酒:一大杯酒(“斗”和“卮”都是酒器,斗大卮小,连在一起泛指一大杯)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 第五段------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上启下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熟悉内容 中心论点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 告戒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六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分 总) 中心 文章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赂秦。指出以土地贿赂敌国,只能增加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力量,必然导致灭亡;告诫统治者一味屈辱求和将重蹈覆辙。 写法 1.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2.言简意明,富于词采。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