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位性Q波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精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等位性Q波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2009级研究生 郑健 指导教师 刘仁光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需要及时救治,而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早期并无典型的心电图表现,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认识不够,极易误诊。等位性Q波临床意义与病理性Q波相同,可作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指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前 言 概 述 1. 等位性Q波的定义与产生机制 2. 等位性Q波的分类 3. 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 4. 等位性Q波的临床意义 一.定 义 等位性Q波(equivalent Q wave)也称等同性Q波是指心肌梗死发生时,因种种原因体表心电图没有表现出典型的病理性Q波而出现与病理性Q波有相似临床意义的改变。 产生机制 心肌梗死部位 电活动消失 心室除极的前10-30ms 心电向量背离该部位 产生的梗死向量 相互抵消掉一部分 小q波或者QRS波群 电压改变 梗死心肌范围小 深度浅 多支血管阻塞较大面积心梗 二. 分 类 1.小q波 2.进展性Q波 3.Q波区 4.QRS波群起始部有切迹、顿挫 5.R波丢失 6.对应R波增高 7.新消失的间隔Q波 8.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 三. 心 电 图 表 现 1.小q波 产生条件 梗死 面积 ≤ 2.5cm2 左室 面积 10% 左室 除极 起始 40ms处 左胸导联q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宽度和深度超过下一个胸导联q波, 即 qV3 qV4, qV4 qV5,qV5 qV6或V1~V3均出现q波,需排除右室肥厚、左前分支阻滞,多提示前间壁MI。 箭头所示:qV3 qV4,qV5 qV6考虑为等位性Q波 2.进展性Q波 对同一患者,在相同体位,导联位置一致的前提下进行观察,若Q波出现动态改变,如Q波加深或者加宽;原无Q波的导联出现小q波等,则成为进展性Q波。 3.Q波区 如果某导联(V1-2)的Q波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可在该导联的上下左右〈上一肋间,下一肋间,左右轻度偏移〉描记,如均能描记出Q波,则反映存在病理性Q波区,为诊断心肌梗死有力佐证。 许多非梗死性Q波不存在Q波区,如左前分支阻滞, 肺气肿患者。 4.QRS波群起始部的切迹、顿挫 Sele-Vester等提出:V4-V6导联R波起出现≥0.05mv的负向波(即切迹或顿挫),提示小面积心肌梗塞的存在。 5. R 波丢失 诊断标准尚不可靠,一般认为以下标准在临床上较 为实用可靠: R波丢失 Q波 深S波 R波切迹 ? ? 1)胚胎性r波 ① 定义: 胚胎性r(embryonic r wave)是指心肌梗死的QS波或病理性Q波随后出现了面对探察电极的心肌除极向量,并形成了r波。 ② 心电图特征: 低幅:常常0.2mv 时限: 常常20 ms(有人10 ms) ③ 出现的导联: 多数出现在胸导联,也可出现在肢体导联。 ④ 发生机制 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与顿抑的存活细胞均无电功能,而形成背离心电图电极的向量而形成QS波。 顿抑存活的心肌电功能恢复,形成面对心电图电极的向量形成r波。 r波(存活心肌)与坏死心肌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形成多种情况。 ⑤ 临床意义 ① 胚胎性r波的部位可进一步恢复形成R波使“Q波消失”; ② 可使部分心梗漏诊; ③ 除极时间短,未形成有效的电除极; ④ 说明有存活的岛状细胞,预后较好。 2)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或R波逆向递增,即Rv1Rv2,Rv2Rv3,Rv3Rv4,Rv4Rv5。 R2>R3,R3>R4,为V2-V4 R波递增不良,考虑为等位性Q波。 3)线性r波? ?? ??????指胸前导联r波振幅较小,一般0.15mV,且呈升支及降支合为一条线型,故称线型r波。若连续两个导联则意义明显. r波振幅逐渐降低 V1、V2呈线型r波 如V1呈QS型,V2呈线性r波的rS型, 则意义明显。 意义 4)两个连续的胸前导联R波振幅相≥50% 5)动态观察同一导联R波进行性丢失。 6)RIII 、avF ≤ 0.25mv伴QII或QIII,avF伴 RII ≤ 0.25mv或RIII进行性丢失。 6 、对应R波增高: V1V2导联R波振幅增高,RV1时间0.04S R/S1,同时伴有ST段压低和T波高耸,V7-V9出现Q波或QS波,提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 V1导联R波振幅增高, RV1时间0.04S R/S1 7、新消失的间隔q波: 即l、avL、V5、V6导联原有q波消失或减小。 8、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 即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波形表现为正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