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 第2讲 地图学案 鲁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讲 地图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
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以地图为载体,考查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综合题在背景中呈现不直接设问,隐形考查,难度系数在0.5左右
一、地图三要素
点拨 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倍 放大的图幅为原来的n2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1)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倍 缩小的图幅为原来的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倍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倍 例:将一张1∶100 000的地图的比例尺放大一倍,则新图的比例尺为1∶50 000,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4倍(见下右图)。若将一张1∶50 000的地图的比例尺缩小1/2,则新图比例尺为1∶100 000,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1/4(见下左图)。
【深度思考1】 绘制地图时,比例尺是否可以随意选取?
提示 不可以。绘制地图时,比例尺大小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地图所表达内容的详略、所表示地区实际面积的大小以及所绘图的图幅大小等。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
(1)等高(深)线:在地图上海拔(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3)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特征 含义 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 同图等距 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 闭合曲线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 一般不相交,
重叠为陡崖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 疏缓密陡 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反之坡度越陡 凸低为高 等高线向低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高,地形为山脊 凸高为低 等高线向高值弯曲的中心部位,比两侧海拔低,地形为山谷 高于高值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海拔不在两条等高线的数值之间,如1海拔高于200米,而2海拔低于100米 低于低值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常见地形部位的判读
部位 地形 判读方法(等高线特征) 剖面图示意 A 山顶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 B 山谷 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谷线低于两侧 C 山脊 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脊线高于两侧 D 陡崖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一般用符号“”表示 E 鞍部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②);山谷线的高处(①)
① ② F 陡坡 等高线密集 (平面图)
G 缓坡 等高线较稀疏 (平面图)
(2)地势高低判读
主要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大小来判定。数值大,地势高;数值小,地势低。若图中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如:下图中垂直于等高线最大弯曲处的短线)来判断。
(3)地形类型判读
等高线特征 海拔 地表起伏程度 高原 中间疏,四周密 较高 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山地 密集 高,超过500米 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稀疏 较低,一般不高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坡度平缓 盆地 中间疏,四周密 无限制 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 稀疏、平直 低,0~200米 平坦广阔 【深度思考2】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坡度的大小只与等高线的疏密有关吗?
提示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坡度的大小取决于等高距、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线分布的疏密等因素。
三、地形剖面图
1.含义: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
2.意义: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它在平整土地,修建渠道,建筑铁路、公路和其他工程时,可作为计算土石方量的依据。
考点一 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考的三大应用
1.判断气候特征及差异
判断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坡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判断 判断气候差异 气温差异 求出高度差,再用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 m)计算温度差,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降水差异 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光照差异 阳坡多于阴坡,同一种植被在阳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阴坡 2.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