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分析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包括四课识字和一个练习。
二、单元内容:
本单元四篇识字课,前两篇采用看图读韵文识字的形式,使学生在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及常见的民间风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两篇采用形近偏旁比较的识字形式,使学生识记字词,大体了解形声字的形义关系,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1属于集中识字中的“词串识字”。全课共有12个词语,分成四组。分别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个节日里人们分别会做些什么。课文还配有相应的插图,会使学生对不太了解的节日有所了解。而朗朗上口的词串又会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读中既丰富了语言,又能了解民间风俗,感受祖国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四行朗朗上口的词串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写字还是本课的重点。
识字2围绕“桂林山水”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幅精美的插图和四组12个词串,插图与词串一一对应。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碧水映秀峰,竹筏立鸬鹚。三幅小插图特写了神奇的象鼻山、挺秀的骆驼峰,再现了榕树下两个孩子对歌的特有的壮乡风情。对于没有南国风光体验的孩子来说,图的作用很重要。第二部分内容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识字、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识字3分别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象形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提示了偏旁的发展演变功能和表义功能,有助于学生辨析形近偏旁。课文的第一组词语是两种树木的名称及其制品,生字带有木字旁;第二组词语是两种农作物的名称及其总称,生字都带有禾木旁;第三组词语是三种用竹子做成的物品,生字都带有竹字头;第四组词语是三种草本植物,生字都带有草字头。其中,让学生借助图画感知古今文字的发展演变,了解偏旁与字、词之间的联系,认识形声字的特点,进而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识字4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第一组词语与太阳有关;第二组词语与眼睛有关;第三组词语都与冰有关;第四组词语与水有关。课本的最上部位有两个表,以两两相对的形式表现了“日目”、“冫氵”的“实物——古文字——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本义辨析形近偏旁。本课属于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
练习一共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练习重点。
三、学习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结”,认识“手”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比较“木和禾”、“艹和竹”、“日和目”、“冫和氵”四组易混的偏旁,看图读熟词语,了解形声字的形义关系。
3、初步了解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民间风俗、秀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部首查字法,掌握部首查字法的步骤,重点为合体字及独体字的部首提取。
5、通过识字,提高识字能力,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6、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明白在不同场合跟不同人说话要注意恰当的姿势,做到大方端庄,不随便。
四、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手”字旁,比较“木和禾”、“艹和竹”、“日和目”、“冫和氵”四组易混的偏旁,了解形声字的形义关系。
单元教学难点:
1生字:“鼻、篮、墓、廊”等多笔画字的写法。
2根据形声字的形义关系,进一步帮助识字。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 3课时
主备:贾红玲 修用: 尹月红
教学目标: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训练正确的朗读背诵方法,初步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
2、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课本插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姿势及方法。
难点:掌握正确的朗读姿势,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新的一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大家一定有了新的打算,请你们说说看。
2、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了,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
二、指导观察图画。
1、指导观察第一页图画。
(1)提问:图上的小学生是怎样朗读的,是怎样坐的,怎样拿书的,眼睛和课本的距离怎样?
(2)朗读时还应做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要字字入目,句句过心,努力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精神要专注,要一边读一边想。
(3)总结。
身正肩平,双手拿书;左右两臂,自然平放;眼离课本,距离一尺;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字字入目,句句过心。
(4)学生进行模仿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