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结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复习提纲
★1、耕作方式演变过程:(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2)动力革命:牛耕——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
(3)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项目 商周 春秋 西汉 唐朝 材料 木石骨蚌、少量青铜 铁农具 铁农具 铁农具 形状 耒耜 犁 犁壁(推广) 曲辕犁,筒车 动力 人力 牛(畜力) 曹魏翻车人力 水力 耕作方式 千耦齐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铁犁牛耕、个体农耕 生产模式 简单粗放 精耕细作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④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⑤土地经营方式——租佃经营是小农经济的一种重要补充。
★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汉代是牛耕技术的定型时期,唐朝的曲辕犁(铁犁技术的成熟)
水利技术的进步:灌溉工具(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1)形成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的评价:
优点:①可以使农民勉强能够自给自足;②生活比较稳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
弊端:①狭小的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②抗风险能力差,遇到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榨和自然灾害容易破产。
★5、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井田制
(3)封建社会(战国至明清):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
★6.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判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开始于商周,瓦解于春秋战国
(2)瓦解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春秋时期各国税制改革(直接原因)(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
★7.封建社会的土地所私有制
(1)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判断:为田开阡陌)
(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3)土地兼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
影响: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8、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完成于南宋)学生自行了解南方的优势
表现:苏湖熟天下足,扬一益二
★9、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1)金属冶炼业
①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②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③汉朝的高炉炼铁和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④冶铁燃料的变化:木炭——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开始,明朝流行)
(2)纺织业
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①上古时代:养蚕缫丝②汉代: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③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棉纺织业①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迅速传入内地②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③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3)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①东汉生产的是青瓷,②南北朝时期又烧制出白瓷;
③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瓷系的形成,唐三彩(陶)的出现;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⑤元朝:青花瓷⑥明清:粉彩、珐琅彩。
★10、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官营手工业(西周到明中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明中叶后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1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
②商朝:出现最早的货币和职业商人,商业由官府控制;
③西周:“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控制
④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著名的大都会;
⑤隋唐:出现柜房(早期银行雏形),飞钱
⑥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
⑦★明清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白银)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实力雄厚(徽商和晋商)。
★1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概况:
(1)周秦——唐代:严格控制阶段:①受官府的严格控制,坊市分开②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
(2)宋代——放松管理:①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②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街市、草市;时间界限也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④出现娱乐场所;⑤沿海港口城市繁荣
(3)明清: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