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知识结构的应用探究 .pdf
核心耕用中历中知的邮探究
【内容摘要】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逐渐形成具有历史特征的正确
价值观,这无疑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经不断地转变着老师教
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时,运用知识结构,
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教学,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知识结构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
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一定的史
料印证,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意识。这也是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
目的所在。但是,就目前高中历史学习而言,现状不容乐观。
一、高中历史学习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中历史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1)选择文科,选择历史的学生比重偏少;(2)选择
文科的学生,普遍历史成绩偏低;(3)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历史难学。学生成绩不高,认为历史难学,对历史学科失去
兴趣,其实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建立时空概念。历史不是断裂的事件,更不是单片的树叶。单纯的死记硬背,形不成知识体系,缺乏
对历史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造成阶段特征模糊,从而基础知识不扎实。
第二,史料实证能力薄弱。现在的高中历史,不管是平时学习还是高考试题,都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强
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学生成绩不理想,很多都是不会解析材料,对提供的史料不能有效阅读,无法获取有效信息,更
谈不上掌握运用进行史料互证。
第三,历史解释能力欠缺。解答问题的能力欠缺,除了不会解析材料之外,还存在的另一问题是不会表达,词不
达意,答案不在要点。对开放性题目望而却步,不会自己进行历史解释,更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要解决以上问题,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结构图的优势与历史学科特点相结
合,使知识结构走进高中历史课堂,借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知识结构的教学优势
1.能理清思路,摸清事物发展的脉络
历史是什么?虽众说纷纭,但总绕不过一种通俗说法,那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对事件的认识,我们一般从时间、
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方面去了解。因此,学习高中历史,最基础的就是要弄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
经过、内容、结果及影响(意义)。简单地讲就是要了解清楚什么人(who)在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
干了什么事(what),为什么干(why),结果怎么样(how)。也就是常说的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解决的五个“W”
和一个“H”问题。知道了这些要素,也就理清了事件发展的基本过程。而知识框架结构可以完美整合这些要素,同时也能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事物发展的线索。
2.能有效建立时空概念和时空联系
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本必修书,不管老师怎么设计,课堂教学都会割裂历史之间本
来的联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接收的历史知识容易碎片化,缺乏联系性;思维也容易片面化,缺乏系统性。而如果建立
知识框架结构,不仅能够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来,而且能整合教材,建立直观的时空体系,弥补教材的缺陷。在高
考一轮复习中建立知识框架结构,组成历史知识体系,能够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深化和提升。构
筑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尤其有助于学生学
科素养的培养。
3.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尤其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我要学”,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畿现问题。合
作学习指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同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知识结构在高中历史
教学中合理运用,一方面教师梳理框架结构,不用面面俱到,改变了教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