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地理必修讲一义第一单元.doc

发布:2017-03-03约3.7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1.古代 宇宙=天空+大地(“地心说”) 2.16世纪 “日心说” 哥白尼 3.18世纪 星系的概念 4.20世纪60年代以来 宇宙 宇:空间上无边无际 宙:时间上无始无终 二、宇宙的特点 1.物质性 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 人造天体:正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 2.运动性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成 地月系: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是中心天体 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质量占99.86%) 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 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远日行星)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 银河系:太阳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 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银河系 总 星 系 河外星系 三、宇宙中的地球 1.普通星球 质量、体积、密度普通 2.特殊星球——存在生命 (1)外部条件 A 稳定的太阳光照 B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① 同向性(自西向东)② 近圆性(偏心率小) ③ 共面性(倾角小) (2)内部条件 A 适中的日地距离——温度适宜 B 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存在大气 C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存在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 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H He+Q(Q是能量,消耗质 量,释放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能 优点:能量巨大、清洁、可再生 缺点:分散、不连续 二、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 由外往里: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2.类型 (1)黑子 光球层 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重要标志 (2)耀斑 色球层 耀斑的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太阳风 日冕层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 (4)日珥 发生在色球层 3.太阳活动的周期 11年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球的气候 (2)扰动地球大气层(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3)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4)高能带电粒子与两极高空大气摩擦,产生“极光” 1.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经纬度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度:0°向南向北到90° 高纬度:60°——90° 中纬度:30°——60° 低纬度:0°——30° 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 经线:连接南北极点并且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经度:0°向东向西到180°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二、自转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其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个恒星日(自转的真正周期转360°)23小时56分4秒 一个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24小时 4.速度: 线速度:赤道最大是1670km/h,向南北递减,两极是0,其他纬度是1670×cos纬度km/h 角速度:全球都相等15°/h,两极点除外,是0 三、公转 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偏心率很小)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 4.速度: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 四、黄赤交角 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水平) 赤道面:地球的自转轨道面(倾斜) 黄赤交角:23°26′(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但是在一段时间内看做不变,目前是23°26′) 由于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以及黄赤交角的存在,所以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周期移动,周期是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多出来的时间,4年一个闰年) 1.4自转的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出现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2.昼半球、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该线以东是昼半球:晨线 该线以东是夜半球:昏线 3.移动方向:自东向西 4.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5.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二、地方时和区时(地方时不同是源于一条纬线,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看到太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