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X产业现状及发展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PX产业现状及发展探讨
PX是生产化学纤维的主要化工原料,其产业链上游目前主要来源于石油,下游99%以上用于生产PTA(精对苯二甲酸),再到生产聚酯(PET)。2013年PX的总消费量1641万吨,净进口879万吨,对外依存度达47%。预计到2015年,我国可投产PX产能约285万吨/年,到2020年还需新增PX产能1200万吨/年,建议新建炼化项目配套建设400万~500万吨/年,现有炼厂通过升级改造置换增产500万~600万吨/年,新兴非油路线新增100万吨/年以上。
1、产业现状
PX下游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缺口不断加大。
2012年我国PX产能883万吨,产量775万吨,表观消费量1384万吨,净进口量609.4万吨,对外依存度44%。(注:2013年我国PX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7%。)
2010年之前,PX与PTA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基本匹配,自给率逐年提升;随着2010年之后PTA项目的大量上马,及PX项目几被拖延,自给率明显滑落。面对中国市场巨大的供需缺口,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积极扩容增产。韩国6个石化企业投资正在将目前PX的产能由649万吨扩大至1051万吨。
PX对上游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集中度较高。
PX对炼油产业和市场依赖明显,特别是对上游资源的依赖是其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截至2012年,我国PX生产企业共有13家,20套生产装置,总产能883万吨/年。其中,中国石化拥有406.8万吨/年,约占全国46%;中国石油拥有182.5万吨/年,约占21%;中国海油拥有84万吨/年,约占9.5%。
PX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增长缓慢。
2012年我国原油加工量约为4.7亿吨,对应的PX适宜规模超过1200万吨,目前国内产能仅有883万吨。其原因一是传统石化产业更关注成品油和乙烯的生产,对芳烃利用重视不够,二是此前下游产业尚未产生如此之大的需求。此外,近年来多起抵制PX的群体事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PX的正常发展。
我国PX技术不断创新,已处于世界前沿。
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科研单位及工程公司针对催化剂、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开发,PX生产的核心技术——吸附分离技术的开发成功及在海南炼化的工业应用,意味着PX生产的全套工艺技术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情景分析
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供需缺口继续扩大。
截至2012年,我国PTA产能约为3205万吨/年,在建及规划产能约为2000万吨/年,预计2015年PTA产能将达到4500万吨/年,2020年将超过5000万吨/年。预测2015年PTA需求约3300万吨,折合PX约2200万吨;2020年PTA需求约4100万吨,折合PX约2700万吨。
预计至2015年,我国可投产PX产能约285万吨/年(海南炼化60万吨,四川石化65万吨,漳州腾龙160万吨)。另有约10套装置正处于前期报批阶段,预计可增加650万吨生产能力。可以推算,“十二五”末全国PX总产能约为1168万吨/年,国内缺口超过1000万吨。如果没有新增产能,到2020年缺口将超过1500万吨。
炼油产能进一步释放,原料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2012年,我国炼油加工能力约6.24亿吨,到2020年,规划新增炼油产能为2.2亿吨,届时炼油总产能将超过8亿吨,总加工量约达6亿吨。预计到2015年,国内芳烃资源可支撑1200万~1400万吨PX装置需求,到2020年可支撑1800万~2000万吨PX装置需求,资源可以得到基本满足。
新技术开发取得进展,原料多元化将增添产业发展活力。
由于巨大的PX供需缺口,整个社会对PX产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除了炼化企业之外,下游PTA/聚酯企业、煤炭电力企业等纷纷投入前期项目研究。技术路线上也出现了新的热点和亮点,如以煤制合成油为原料生产PX,甲醇制芳烃(MTA)、苯/甲苯烷基化、轻烃芳构化等,均已取得了积极进展,而且处于世界研究实践的前沿。
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几家在芳烃技术开发领域具备综合优势的研究院所和工程单位,引领着芳烃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新进展,如清华大学、中国石油昆仑工程公司、中国石化炼化工程建设股份公司等。新资源、新技术和新企业的积极引入,将进一步增加产业发展活力。
社会稳定风险仍然是制约PX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市场、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条件均足以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我国PX生产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是公众对PX产业的质疑和反对,中央企业和石化项目不断被舆论潮流“妖魔化”。近年来社会群体事件的连续发生,导致PX项目建设受到严重阻碍,在建或规划拟建项目能否如期开工面临考验。
3、发展趋势
对外依存度过高,定价权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