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_学习理论教案分析.ppt

发布:2016-05-04约1.84万字共1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学习理论 王树青 2009.9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实质: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什么。 学习的过程:为了实现学习结果,学生头脑中要进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活动。 学习的条件:为了顺利进行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所需要的条件。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 基本观点: 1.学习实质:使个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2.学习过程: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3.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对人学习的决定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 (一)巴甫洛夫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 1904年获消化生理学的成果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对心理学影响甚大。 1.经典实验 i食物 唾液分泌 (无条件反射) ii铃声 无唾液分泌 iii铃声 食物……铃声 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 2.经典条件反射的含义: 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相结合,使该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从而引发原先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3.经典条件反射的行为法则 (1)强化 增强条件反应出现频率的一切程序。食物即强化物。 (2)泛化与辨别 泛化指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 辨别指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3)消退与自然恢复 消退指条件刺激反复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弱,直至最后消失。 消退现象过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应以微弱的形式自动恢复,即自然恢复。 (二)华生的学习理论 华生(John B.Waston,1878-1958),行为主义学派的开创者。 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应用于学习领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 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 小艾伯特的恐惧实验 被试:11个月的艾伯特 实验过程: 呈现中性刺激:小白兔 兔子出现后,紧接出现铁锤敲击钢管的声响(无条件刺激) 三次结合后,小白兔单独出现也会引起艾伯特的恐惧与防御反应。 六次结合后,反应强烈,产生泛化,害怕所有有毛的东西,如老鼠或有胡子的人。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建立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使条件刺激与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系。 (四)简短评价 优点: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揭示了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美国行为主义起先导作用。 (2)华生强调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对心理学的客观化、科学化有重要意义。其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促进学习理论的发展。 不足: 经典性条件反射只可以解释部分较简单的、低级的学习,并且,简单学习也无法完全解释,因为有机体许多行为无法用某种无条件刺激引发出来。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实现的。 3.联结的形成遵循一定的规律: 效果律 准备律 练习律:应用律与失用律 评价 优点: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是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第一个将传统哲学心理学转化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人,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不足: 但尝试-错误学习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 忽视了人类学习中认知、观念等因素的作用,未能揭示人类学习的本质。 斯金纳(B. F.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创始人, 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 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 (1)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两种反射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系。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强化:操作性反应之后紧跟一个愉快的结果,从而增强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物: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 惩罚:在操作性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结果,导致反应概率下降。 强化程式分类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指一种学习得来的无能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