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抓住关键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四上科学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金伟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如何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直至析出食盐? 给浓盐水的液面做记号,便于观察浓盐水中水分 的变化。 指导学生用好酒精灯(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要超过 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 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熄灭酒精灯时, 用灯帽盖两次。(动作从容镇定,千万不要扔灯帽) 用石棉网均匀受热。 蒸发皿加热完毕,千万不要放在有水的地方,否 则会炸裂。 第三单元 声音 单元结构 第二部分(6-7课):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关注听力安全,控制声音 第一部分(1-5课):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振动的快慢与音高、振幅与音量的关系与规律的认识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点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和传播形式,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量 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1.能有控制地做各种声音的实验,并进行描述 2.能比较和讨论声音现象,提高解释能力 3.通过阅读了解更多声音的知识 声音的三要素 音色:声音的品质称为音色。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 度、同样音调的两个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性,或者说是 人耳对各种频率、各种强度的声波的综合反应。音色主 要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因素有关。 音高: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声音的高低 是由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快慢用频率来表示,是一秒 钟的振动次数。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多,频率高,音高 就高;次数少,频率低,音高就低。 音量(响度):音量是描述声音强弱的物理量。 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 1.能有控制地做各种声音的实验,并进行描述 例:关于音叉的实验 (2)观察音叉的振动 音叉振动快,但幅度小,借助水波可见,蕴含声波 的知识 分别轻轻敲击大小音叉,比较声音不同 (1)描述音叉发声的实验作两组比较 用不同力敲击同一音叉,比较声音不同 轻轻敲击大音叉,声音低、浑浊、舒展 小音叉声音高、清脆、短促 重一点敲击大音叉,音量比轻轻敲击要大一些 -----四上科学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金伟平 抓住关键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15年8月25日 四上科学教材内容: 1. 天气 2.溶解 3.声音 4.我们的身体 《溶解》和《声音》都属于非常经典的内容 做实验 看现象 找证据 作质疑 推本质 关键词 1. 观察描述记录 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还可以运用图表进行描述。 2. 整理解释 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3. 控制变量 也就是对比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实验的重要性,并正确看待误差问题。 4. 发展概念 借助一系列活动,尤其是一些探究性活动,丰富对一些现象本质的认识,发展概念。 关键词 第一单元 天气 单元结构 第一部分(1-2课):认识人们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收集并记录天气信息,在观察和记录中真实感受天气在不断地改变,激发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部分(3-6课):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天气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的数据。 第三部分(第7课):对近一个月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该月当地天气的概括性认识。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点 在教师的指导督促下,学生保持观察天气的 兴趣,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 现象的过程。 主要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1.明确天气记录的内容、方法 2.借助工具,设计一些记录的图表,完善一个月的天气记录 3.整理分析天气的变化,发现规律 明确记录天气的内容、方法 什么是天气? 天气符号(教参P11) 应用与设计一些天气符号,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天气情况 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天气要素:气温、湿度、气压、降水、风、云等 (1)准备大图画纸,纸上作记录,利于保存、张贴 (2)记录纸版面的设计,要尽可能符合小学生心理, 爱心形的、挂历形的、动物形的、漫画形均可 (3)在不同内容的图表上作记录 教材P5“我们的天气日历 ”,P6“我们的日期——气温柱状图”,P8“一天的气温变化图”,P13“我们的降水量柱状图” 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月的最高最低温度表、风力风向记录表等图表请学生记录 借助工具,设计一些记录的图表, 完善一个月的天气记录 学生设计的天气日历记录表 记录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 快乐记录,让记录更具趣味性 赏识记录,让记录更具激励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