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促进科学素养发展的教材.PPT

发布:2018-08-25约4.44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针对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 重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的思考 王 磊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2011.8.22 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确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理念,; 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分科化学与综合课(科学课)化学并存的课程结构; 高中教育阶段设置了基于模块的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构建了“模块化、主题性:多元化、层次性:结构化、建构性”的课程内容体系; 特别设定了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具体发展目标和要求; 倡导STS的科学教育思想; 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倡导旨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具体内容可参见《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 课程标准(实验)》) 化学新课程对于广大从事基础化学教育研究工作者来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新课程产生了丰富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问题,伴随而来的是新实践、新经验、新研究和新成果。 首先是中学化学的不同课程形态(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基于不同领域和不同课程模块、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等)正在带动真正意义上的化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其次是中学化学的不同内容形态(课程结构的层级化和模块化以及不同版本的教材设计)正在使化学课程内容研究更加深入本质和具有学科特色; 再者是中学化学的不同教学形态(基于不同课程形态和教材,以及运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实践)正在极大地刺激化学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中学化学的不同评价形态(同步作业、平时评价、模块学分认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高考升学考试)强烈呼唤以科学和化学素养为核心的学生学业成就的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以及培养和培训的相关研究正在迅速丰富。 新课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亟待予以切实重视 2.课堂教学期待开放与实效双赢 3.知识教学需要转变观念和范式 4.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诉求常态化 5.科学应试多样化发展性评价任重道远 6.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与先进教学观念一致 来自于实践层面的主要反映有: 必修1模块的内容偏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与元素周期律的编排关系;必修2模块的内容要求偏低; 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跨度比较大;有机化学内容必修和选修的分层关系; 化学与生活模块中化学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够清晰;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难度问题, 对于在高中新增一些过去在大学化学教授的知识内容表示不解和担忧,特别是对于增加定量知识和教学要求以及增加微观结构知识和教学要求难以适应; 不知如何进行不同模块相近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等等 这些实践层面的质疑和担忧的背后,除了对于多样化选择性课程 结构的深层需要之外,就是在呼唤化学课程论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 基于学生认识发展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基础研究。例如: 学生化学素养的构成及其类型; 不同类型化学素养发展的阶段性水平探查; 新增知识内容的学生发展价值和教学可行性论证; 相近内容在不同课程模块的不同处理; 不同模块的知识内容体系、内容组织线索和模式的相同与不同性; 必修和选修的双层课程结构,对课程内容的深广度处理有何影响? 基于模块的课程结构对于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将产生何种影响,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价值?等等。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面临许多挑战,例如: 由于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课程意识; 由于教材打破大一统的现状,教师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由于教材体系的改变,教师需要重构对化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新课程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管理方法。 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化学教育研究工作者都需要积极面对和认真研究以下各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矛盾关系,例如: 现代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理念与以往的教学行为习惯之间;必修和选修层级式的课程结构与具体教学要求深广度的把握与处理之间; 不同选修课程模块的学习顺序和不同的周课时安排对具体内容教学难易程度和教学效益的不同影响; 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有限教学时间之间; 多种版本教材带来的不同知识组织和处理模式与教师教学设计决策之间;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的开放性与教师教学控制能力和预设的教学实效之间; 观念建构和认识方式转变与具体性知识传授之间等等 一、关于化学课程及教材改革的 重难点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及教材改革的 重难点问题及其研究 课程的选择性问题—— 模块课程的功能价值问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