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制取氧气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云南省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操作,提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细致的实验技能。
3.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并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连接、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气体的收集。
③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氧气的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
2.教学难点,
①正确选择和操作实验装置,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②在实验过程中,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以保证氧气的纯度和产量。
③理解并分析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如反应速度过快或过慢、气体收集不完全等,并能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改进措施。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氧气发生装置、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水槽、药品(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等)。
-软件资源:化学实验操作视频、氧气性质相关资料、实验报告模板。
-课程平台:学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系统、在线实验指导平台。
-信息化资源:电子化学实验手册、在线化学实验演示动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展示、小组讨论、实验报告撰写。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氧气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呼吸、燃烧等,引发学生对氧气重要性的思考。
-提问:氧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如何获取氧气?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支持燃烧等。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展示氧气发生装置的图片,介绍不同类型的制氧装置,如过氧化氢分解制氧、高锰酸钾加热制氧等。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包括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连接、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气体的收集。
-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避免直接接触药品、正确使用酒精灯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与氧气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氧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氧气对生物的影响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实验操作要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氧气的应用。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分析。
-额外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氧气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撰写一篇小论文。
-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化学素养。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制氧装置,了解其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氧气的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
2.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氧气发生装置的组装和连接,掌握实验操作规范。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精确控制反应条件,保证氧气的纯度和产量。
-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如反应速度过快或过慢、气体收集不完全等。
3.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和思考。
4.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合作。
-学生能够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了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5.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了环保意识。
-学生能够认识到氧气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生长等方面的重要性。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氧气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6.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