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政府职能转变缺位的深层次探究及其解决途径.pdf

发布:2024-07-23约4.4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政府职能转变缺位的深层次探究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一项重要

时政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

府机构改革,但政府职能不到位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针对这

一矛盾及其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希望对政府职能转变缺位问题的

解决起到理论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政府机构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得以快速

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

争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

的机构改革不断向前迈进的今天,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进

行了五次规模宏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历次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但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总体视

角相比,政府的职能还相对的滞后。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深层次原因

(一)市场经济下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使得官员“利己”而“排他”

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是大公无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代表人民

行使公共权力的,然而,政府都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组织、决策、

运行都是由人来执行的,西方经济学中曾经提出了“经济人假定”,

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人都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都要追求利益的最

大化。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奉行的配给制、国家统一调控使得政府

官员的个人利益长期处于抑制和隐性的状态。那么,在摸着石头过

河的转型过程中,在国家对地方放权让利的过程中,政府官员的个

人利益欲望被唤醒,并且不断膨胀,利用法制的不健全,滥用政府

的公共权力为己谋利,在利益的驱使下,政府官员由“公共人”变

成了“经济人”,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渐行渐远。

(二)封建残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造成民主与法制的缺失

所谓官本位思想,就是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

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以是否为官、官阶高低为标尺,

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

官、畏官的社会心理。

由于缺乏法治的历史传统与土壤,新旧体制转轨期造成的一些管

理上的真空以及法治能力建设的滞后,传统的人治依旧起着主导作

用,“权力精英雄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往往将个人的价值观念、长官

意志和行为方式融入决策过程中,决策充其量也只是在决策层内不

同权力精英极群体的政治活动”。同时,中国自古以来遵循的就是

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监督原则,俗话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

对导致腐败,依法治国、违法必究”在权力精英的重读和解构过程

中发生了异化,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民主与法制在实践上仅仅

止步于书面化的表达和人民的热情企盼,却不能被真正地落实,官

本位思想导致权力的绝对化,许多官员只唯上、只唯权、只唯钱、

只唯政绩,却忘了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个根本,使政府难以真

正产生“公民至上”的服务理念。

(三)地方政府在利益均衡的思想下与中央的博弈

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各项公共权力都

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只是中央计划和政策的被动执行

者,在当时,没有相对独立的地方利益和政府利益。在改革开放的

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利益扩张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上级与下级之

间的利益积累,当这种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保护主义”等思想围绕着地方政府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政府展开博弈。中央的的各项政策在实行的过

程中举步围维艰,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许多能体现公平、

公正的好的制度,许多利民利公的政策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不

能被落实,而地方政府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在局部利益的驱使下,

不能很好地处理民众的期盼与政府意志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

忽视了公众对中央政策的期盼,造成民众理想与现实的脱钩,对政

府心怀抵触情绪。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理想模式”

(一)服务型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决定政府

的主要职能不再是建设,而是服务。中共中央应时提出科学发展观,

建设服务型政府,开始从“建设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政

府开始撤回到其公共本位。

2004年3月8号,温家宝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与陕西代表团的座

谈会上强调:“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

府,为市场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政府要给市场的良性运行提供条件。形成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商品

资源的主要机制,以公民社会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机制,政府不

直接参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