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和实验2018.docx

发布:2018-06-08约4.2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学四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及实验汇总第1课??变化的世界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2、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第2课??多样的天气1、天气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预报、发布天气消息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天气预报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除了气温、阴晴、风力、风向等,还增加了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和舒适度等内容。空气质量预报是对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等级的预测。3、请写出两条天气的谚语。答: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林。青蛙呱呱叫,大雨必来到。第3课??观测天气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仪箭头所指的方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北风是指风从北方吹向南方,风向仪指向北方。2、阴、晴、雨、雪、霜、雾、台风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由水、风和来自太阳的热三个要素变化形成的。3、气象站的百叶箱内装的是温度计。4、风向仪可以用来测量风向。雨量器可以用来测量雨量。第4课??发布天气消息1、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各种仪器观测天气,收集天气信息;第二阶段通过人工和计算机计算,分析观测到的天气信息;第三阶段以报纸、电视、广播、电话等形式发布天气信息。2、由于气象卫星的应用,人们获得的天气数据更精确了,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了。第5课??天气与生活1、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2、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量增加,因而造成了温室效应和酸雨。3、检测酸雨方法:ph试纸、牵牛花4、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低洼地区。5、酸雨会引起水中生物减少,林木生长变慢乃至死亡,土壤台风结构受到破坏,甚至会严重腐蚀古迹和城市建筑。6、农村与城市相比,气温低,人流量小,建筑物低矮。城市中心的气温会比农村的气温高。第6课??固体、液体和气体1、固体的主要性质是: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流动,绝大多数不易被压缩。2、液体的主要性质是: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不易被压缩。3、气体的主要性质是:没有一定的形状或体积,可以被压缩。4、使用天平时,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实验课题】测量石块的体积?【实验器材】量筒一个、石块一个、棉线、水。【实验过程】方法1:向量筒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并记录下来;将小石块顺着量筒壁轻轻滑入水里,再记录水的体积,两次水的体积之差就是小石块的体积。第7课??冰、水和水蒸气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拿出水面。2、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3、把水加热到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腾。当气温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会结冰。4、冰化成水的过程中它的质量不变;水在沸腾一段时间后它的质量减轻。5、冰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水。第8课??水到哪里去了1、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2、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3、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4、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风力越大,蒸发的速度越快。相反,温度越低,表面积越小,风力越小,蒸发的速度越慢。【实验课题】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水、玻璃2块等。【我的假设】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实验过程】①在两只碗里倒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在向阳处和背阴处,发现向阳处的水蒸发得快。②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水,在其中一块玻璃上方用扇子扇,发现扇子扇的水蒸发得快。③在盆和碗里倒同样多的水,同时放在阳光照射的同一地点,发现盆里的水蒸发得快。【实验结论】温度高、风大、蒸发面积大可以加快蒸发。第9课??雨的形成1、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2、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3、用人为的手段促使云层降水称为人工降水。它不仅能有效的缓解旱情,还有灭火的作用。【实验课题】:雨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碎冰若干、烧杯、热水、保鲜膜、温水、塑料袋等【实验过程】1、烧杯里装上一半的温水,用保鲜膜封住口。2、用塑料袋装上冰块,放在烧杯的上方。3、过几分后,观察保鲜膜下方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保鲜膜下方会出现小水珠,随着水珠的增大,从而顺着烧杯的壁落下。【实验结论】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降落下来形成雨。第10课??周围的生物1、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我们称为非生物;一类是有生命的,我们称为生物。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