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工电子技术第一章节.ppt

发布:2017-05-02约1.1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电工电子技术(高职高专版) 几点建议 第1章 直流电路分析 本章以直流电路为例介绍了电路的组成及其模型、组成电路的元件的约束关系及其相互联接的约束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用元件构成电路的联接方法、分析电路的常用方法、基本电路定理等。 本章为基础章,要求除书中标明的选讲内容外全部掌握 本章建议学时数:10学时。 一.引言 本教材分两篇给大家介绍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使读者对其有初步了解 二.电路的引入 将实际元件理想化,在一定条件下突出其主要电磁性质,忽略其次要性质,这样的元件所组成的电路称为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简称电路) 结论: 电路理论不是研究实际电路的理论,而是研究由理想元件构成的电路模型的分析方法的理论。 常见元件图形符号如下: 三.电压和电流的方向 启示: 选定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是电路分析的第一步,只有参考方向选定以后,电压电流之值才有正负。当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时为正,反之,为负。 四.组成直流电路的主要二端元件 五.元件相互联接的回路约束 如左图所示电路,各支路元件任意,UAB=5V,UBC=-4V,UAD=-3V,请求:(1)UCD ; (2)UCA 六.元件相互联接的结点约束 如左图所示电路,I1=2A 、I2=-3A,请求I3? 七.小结 重点:电路模型、基尔霍夫定律 第2课 在本次课中,将介绍电阻元件的联接方法及其特点 一.上一课回顾 答案:为负 二.电阻元件的联接概述 三.电阻元件的串联联接 等效的本质 四.电阻元件的并联联接 五.电阻元件的三角形、星形与桥式联接 六.电源元件 的串并联联接 所以: I = (E2+E1)/(R2+R1+RL) U= E2+E1-I(R2+R1) 七.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阻元件的串并联联接 第3课 在本次课中,将介绍电源元件及其应用 一.上一课回顾 二.电压源模型的引入 电压源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电源模型,如电池便可用电压源来表示 三.有载工作分析 四.理想电压源 五.电流源模型 六.理想电流源 七.电源其它知识 1、开路 2、短路 3、额定值与实际值 八.两种模型的转换 九.等效变换的公式 可适当地利用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改变电路结构从而产生直接电源串并联关系 十.受控电源(可将本知识点放到电子技术单元讲解) 1、受控电源的概念 十一.本课的重点 重点:电源模型及其使用 第四课 在本次课中,将介绍将介绍支路电流法与结点电压法 课堂小测验 当I1为1A时,判断条件不充分;当I1为-1A时,I3值为正 一.上一课回顾 电压源E2没有串联负载,内阻为零,故不可以 二.支路电流法的引入 当列出全部的结点和回路方程时,有些方程不独立。选择独立方程的原则如下: 对n个结点、m条支路的电路,可列出n-1个独立的结点电流方程和m-n+1个独立的回路电压方程。 图中共有3个支路和2个结点 对结点a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对abC、abd两个回路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列出如下三个方程: 130=20 I1+5 I3 80=5I2+5 I3 I1+I2=I3 三.结点电压法的引入 其结点间电压如下: 运用结点电压公式解题步骤如下: 选定结点间电压参考方向为U方向,根据式(1-5-2),有 四.电位的引入 五.运用结点电压公式求解三结点电路 八.本课的重点 重点:结点电压法 九.思考题 请列出下图示电路的结点电压公式 第5课 在本次课中,将介绍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及本章小结。 一.上一课回顾 (-3/16A) 二.叠加原理 在左图中,我们假定要求电流I 1 显然,左图为线性电路,考虑电源E1单独作用:将电压源E2短路,电路如下图 两个电压源相互并联并给负载供电的电路如右图 三.戴维宁定理 利用等效电源求解电路的理论,主要有两个定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四.戴维宁定理解题步骤 将待求支路开路,画出电路图,求出开路电压U0 将R3开路,画出其求解开路电压的等效电路如左图 五.本章小结 六.本课的重点 重点: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 七.思考题 能否利用叠加原理求解功率? 本章结束 受控电源可分为控制端(输入端)和受控端(输出端)两个部分。如果控制端不消耗功率,受控端满足理想电压源(或电流源)特性,这样的受控电源称为理想受控电源。 电压源(或电流源)的输出电压(或电流)不受外部电路的控制,我们称它为独立电源。 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源的输出电流受电路中其它部分的控制,这种电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