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黄河象同步练习冀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黄河象同步练习冀教版
一、看拼音,写汉字。
zhuī tuǒ zhǐ
脊( ) ( )圆 脚( )
yū fǔ
( )泥 ( )烂
二、选词填空。
A.注意 保护 遵守 爱护 保持
1.( )公共秩序 2.( )公共安全
3.( )公共财产 4.( )公共环境
B.推想 假想 保护 保存 发掘 挖掘
5.从黄河象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看,我们可以( )出黄河象死后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6.我们很难发现的黄河象的舌骨也( )着。
7.我们应当注意看书写字的姿势,( )自己的视力。
8.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 )沙土,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后来上级指示他们进行( )。
三、根据句子意思,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写出序号。
①隐藏 ②低下去 ③屈服 ④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 ⑤使屈服。
1.我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 )
2.爸爸每晚伏案写作,直到深夜。( )
3.辽阔的大海波浪起伏,极为壮观。( )
4.哪吒有降龙伏虎的本领。( )
5.周瑜害诸葛亮不成,只得伏输。( )
四、问题思考。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2.为这具黄河象化石设计解说词。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还要有文化味道和创新精神,让人喜欢看,并能从中受益。
附送: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黄河象教学建议冀教版
一、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河象骨干化石的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对课文做常规性的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不懂的词语,尤其是了解文中涉及的专业用语,如“古生物”、“骨架”、“尾椎”、“头骨”、“下颌”、“舌骨”、“化石”,以及对于本篇课文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的“假想”和“推想”等词语。
2、由于课文只配了一幅假想中的黄河象群到河边喝水的图画,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查找关于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以丰富教材内容,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黄河象骨骼化石的主要内容。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的形式汇报交流他们通过阅读了解到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出“特点”“来历假想”、“发掘”等关键性的词语,然后朗读相应的课文段落作为详细的说明。
2、对于课文第一自然段的阅读,教师可以借助补充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让学生在图上标注出“骨架”、“尾椎”、“头骨”、“下颌”、“舌骨”、“脚趾骨”、“末端趾骨”等部分的名称,在适当的位置标注出文中提到的一些重要的数字,体会数字说明的写法,从而加深对化石“完整”和“高大”这两个特点的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让他们利用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照片、图片,以小解说员或是小导游的形式进行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将阅读中了解的相关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在具体操作中要给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进行模拟讲解,其他学生则以“游客”的身份倾听并互动交流,这样的安排也可以起到评价和矫正的作用。
3、关于科学家对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假想部分的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自读来了解相关内容,然后突出该部分课文的“故事”因素,让学生来讲解、复述这个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要参照我们前面所做的教材分析,把握这部分内容的几个要点。
在进行该环节教学时,也应该突出“讲故事”的文化氛围,有讲坛,有讲述者,有听众,有互动交流,也鼓励在课文原文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发挥。为了确保效果,也可以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讲故事。可以以推选“最佳导游”或是“最佳讲解员”的形式进行评价,也可以以“游客向讲解员咨询”的形式进行评价和完善。
三、交流讨论,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除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