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再见了亲人同步练习冀教版.doc

发布:2019-12-07约2.4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再见了亲人同步练习冀教版 一、比一比,再组词。 谣( ) 硝( ) 混( ) 暂( ) 摇( ) 销( ) 浑(  ) 崭( ) 二、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忘怀 ──(  )  分别 ──(  ) 刚强 ──(  )  情谊 ──(  ) 崎岖 ──(  )  战役 ──(  ) 三、按意思写词语。 1、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帮助别人非常及时。 ( ) 2、形容一起走向死亡,共同毁灭。( ) 3、深厚的感情与友谊。( ) 4、全世界各地。( ) 5、事先并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 四、把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 二、忘记 分离 坚强 友谊 曲折 战斗  三、 1、雪中送炭 2、同归于尽 3、深情厚谊 4、五洲四海 5、不约而同 四、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附送: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再见了亲人感悟真情教学设计冀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情谊、崎岖、雪中送炭”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难点: 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要求: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思考: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情景?看看文中在这一情景当中都介绍了哪些人物? 1、小组内检查初读效果,1号同学负责。 2、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小组内读正确。 3、检查词语是否读正确。每组3号同学读。 4、在全班中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每组4号同学。 5、全班交流初读要求中的二小题,然后指名学生朗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三、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体会到什么? 2、汇报、交流。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苍苍的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部分,仿佛看到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难舍难分的动人场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本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1、出示中心话题: 默读1——3自然段,课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令你感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2、全班进行交流,抓重点词句感受亲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真情”。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那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生回答)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学生回答) 小结: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