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研究 .pdf
“教育全球化”研究
一、引言:“教育全球化”——透视
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
球范围进行的生产组织和市场扩展活动、巨
额资本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流动、国际经
济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日益重要的
角色、区域经济波动对全球经济体系的传导
和冲击以及纷纷建立的一体化经济区域等
一类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重要经济现象逐渐
引起人们密切的关注,并被概括为“经济全
球化”现象,包括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等各个方面1,2。对“经济全球
化”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在政策
制定时必须考虑的重要背景,同时也为人们
在大的历史尺度上透视经济发展的动力机
制和把握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
分析工具。
用“全球化”的分析框架观照其它领
域的人类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研究在方
法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事实上,目前关于
“全球化”的研究已经不限于经济活动,除
“经济全球化”以外,在“全球政治”、
“全球文化”、“全球战略”、“全球主
义”、“全球问题”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的
研究成果3,4,5,6,成为二十世纪最引人
注目的一种学术研究规范。
比较而言,教育界对“全球化”现象却
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无动于衷:我们既没有看
到一篇关于“教育全球化”或“全球教育”
方面的专题研究报告,目前一些关于WTO与
中国教育的研讨也仅仅限于就事论事而缺
乏学理探究,本文作者在“全国第二届教育
政策高级研讨会”所做的专题发言“教育
全球化与开放基础教育市场的政策框架研
究”7至今也未得到学界的积极回应。难道
是教育活动中不存在“全球化”的问题吗?
或者是“全球化”的分析框架不适合于研
究此类教育现象?还是此类教育现象不具
有研究价值?看来都不是。本文将依据充分
的事实对上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希望
因此吸引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研究领域。
本文对“教育全球化”的研究包括现象、
历史和机制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
论“教育全球化”给国家中长期战略安全
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在“教育全球化”
背景下的教育政策创新问题。
二、“教育全球化”的主要形态
比照“经济全球化”的分析框架,“教育全
球化”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形态:
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全球性的教育现象;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
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留学是此类
“教育全球化”现象的典型代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英国、德
国、法国、荷兰、瑞典、挪威等欧美发达国
家以及日本、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
国纷纷来华频频举办各种“教育展”,受到
媒体广泛关注,并因此成为“大专辩论赛”
的主题。8,9,10另据官方统计,改革开放
二十年,中国赴美留学生超过三十万11,去
其他国家留学人员也相当可观。
无论中外,留学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相
当久远12。只是以往大都将其作为一种文化
交流现象来看待,现在则还注意到它所具有
的经济功能:
1994年,世界大学生6100万,其中留学
生占2%,达130万人。二战以后,在美国就
读的留学生历来为世界之最,1994年,在美
国就读的留学生达50万人,为美国经济提
供了近100亿美圆的市场容量;1992年,澳
大利亚教育创汇7。5亿美圆,成为该国第
一大出口商品,而在1986年仅3400万美圆,
五年增长20多倍。目前,澳大利亚在北京、
香港、新加坡、汉城、台北、曼谷、雅加达、
吉隆坡等地开设了连锁教育中心,今年教育
出口收入可望超过20亿美圆。
39所高校走出国门招生《经济日报》
00/09/26就在国外高校纷纷来中国招生之
际,中国高校也将走出国门,瞄准国际留学
市场。10月28日、29日,北大、清华、人
大、北师大等39所国内高校将聚集韩国,
举办“中国留学说明会”。据介绍,接受外
国留学生一直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
内容,它同时也是高校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
国际知名度的有效手段,还可补充高校教育
经费的不足。去年我国共接受了来自142个
国家的近4万名自费留学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支持1999年高
校大扩招的诸多理由中,“减少因高中生出
国留学导致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