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材料0.doc

发布:2017-12-26约1.07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材料 ?内容的理解,这上承运用水平的提问;二是对材料结构的理解,这下接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将材料分为各个组成部分并解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或分析不同现象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综合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把先前所学习的材料或所得的经验组合成新的整体,它要求学生将分散的各部分知识放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模式和结构,需要学生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回答)、评价类问题(它考察的是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合理性,如材料本身的组织是否合乎逻辑;它还能考察出学生能否评定所学材料的意义性)。很显然,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或测验中,过度地强调了前两个类别,即知识(记忆)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涉及思维更为复杂的后四类的培育。我们教材上的问题经常就是?知识类问题?。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课文后第四题: ?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看似?分析性问题?,但却是一个?知识类问题?,因为学生只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就不难找到答案(这实际上是一个?事实性问题?,思维价值很小)。我们可以将其转化成?评价类问题?: ? 你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哪一个在使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方面最为重要?虽然答案是多元的(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能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再如: ? 《人类的?老师?》一课是关于仿生学的,课文后练习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交谈?。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事实性问题(知识类问题),只是让学生搜集事实,扩大一些知识面,最多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但于思维培养无济于事。我们也可以将其改造一下: ? 如果发挥孩子的梦想,问: ? ??你能否通过仔细观察某个动物,设想一个仿生学(模仿动物)的产品??这就变成了综合性、创造性问题。简而言之,真正有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即这种问题的解决有多种可能的思路,教师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解答,而不是唯一的答案。这也是语文学科多元性、多义性、模糊性特质所决定和提供的空间,广大教师应当用好、用足这一特质。 ? (三)互动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竭的动力,即要具有?互动性?,要能引发学生的对话、研讨与合作。因此,能否引发学生的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以集体讨论、集体思考为基础的学习),就成为衡量问题是否具有互动性的主要标准。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的对话和单纯的?一问一答?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是: ? ?教学中的对话尽管也有?问答?,但是学生面对问题,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的疑问和见解,甚至多有质疑或向教师发出挑战。而?一问一答?往往追求的是?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几乎都局限在教师给定的框架内。如笔者听过多节《乌鸦喝水》这一经典课文的教学,所有任教教师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 ??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思考或形式上的讨论,学生的答案几乎都是: ? 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是,如果学生能自由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 ? ??乌鸦喝不着水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会如何处置?恐怕大多数教师都会给予否定性评价的。另外,问题具有?互动性?,还要能引起课堂讨论。但现实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讨论充斥着?假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却缺乏真正有效的思维。假讨论之一: ? ?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其他学生再答。这里,真正的讨论情境的决定性前提(互相对话的联系线索)是不存在的,?讨论之球?任何时候都是由教师抛出,最后又返回教师。如《乌鸦喝水》通常场景是: ? ?师问?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一生答?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师再问?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另一生答?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另外一种?假讨论?是教师发问,众多学生作答,教师从中选出正确的、适当的答案。而学生之间也无直接联系。真正的课堂讨论(?真讨论?)交织着?讨论线索?,?讨论之球?在?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多站进行传递,即教师先使讨论开始,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 ? ? 二、第三名学生加入,教师只作适时、适当的点拨。这种教学的特征是,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如还是《乌鸦喝水》,如果教师这样追问?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什么原因使乌鸦喝不着水??或?乌鸦如果不用石子丢进瓶子里,它还能怎么做??这样一来,就能真正引起学生的互动,课堂上的真讨论就能形成。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