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中国古代民俗诗学.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建设中国古代“民俗诗学”
关于建设中国古代“民俗诗学”
王 政
我国古代各种诗体(诗、词、曲、民谣)中有大量 的民间观照的“诗思”方式,它包裹着一种文化意味
作品涉及民风习俗的描写。考察此类作品的历史发 的民间意识、立场、思趣。正是由这个角度,我们以为
展与变化,即构成中国民俗诗歌的专门史;若对这些 还是莫把民俗诗仅视为民俗“诗料”入诗为宜,而应
诗歌展开民俗学与诗学的交叉研究,或即成为一种 将民俗诗认定为:诗人用民间意识中普遍存在的俗
“民俗诗学”。近年来,在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各 信思维来观察、体悟所面对的民间生活,使之转化成
种专题性质的诗史或诗学史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成 认知、表现的对象,并用民间思维描述它们。只有把
果,如中国山水诗史、中国咏史诗史、中国题画诗史 民俗诗放在这样一个高度上进行研究,与之相关的
等等;但是,还没有一部“中国民俗诗史”,也还没有 “民俗诗学”才能获得一种特殊的理论立足点或思想
与之匹配的反映我国诗史实际的“民俗诗学”理论著 基础。
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我们应当尽快地予以建 第三,民俗诗或民俗诗学研究实为两个板块:创
设。如何建设?笔者不揣浅陋,写出以下几点随想,以 作学板块与批评学板块。
求教于诗学界的同仁。 在创作学板块,主要研究民俗事象与诗人 “诗
首先是民俗诗的范围界定问题。我国古代各地 思”、作品构成之间的关系。这里有两个层面:一是民
风土民情、俗信事象以及习俗观念,一旦进入诗人们 俗事象与诗歌创作主体的关系。其重点是要探究民
的创作视野与艺术描写,成为诗语、诗境、诗象、诗意 俗事象如何成了诗人创作的促发因素,也即诗人在
等诗篇的构成因素,便不应将之排除在民俗诗研究 诗中为什么会写到某种民俗,或某种风物为何会进
之外。或许可以这样说:民俗诗应以古代民情风习、 入他的“诗兴”。
俗信事象与文人“诗思”间的互渗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如金人蔡松年有首《念奴娇》词:“小红破雪,又
为核心研究对象,兼及这种关系所连带的各种俗事 一灯香动,春城节物。春事新年独梦绕,江浦南枝横
源流与“诗艺”内涵;研究者要拓荒的是我国传统诗 月。万户糟邱,西山爽气,差慰人岑寂。六年今古,只
学智慧中诗与民俗文化交叉的那一块。 应花鸟相识。老去嚼蜡心情,偶然流坎,岂悲欢人力。
第二,我国古代民俗诗有没有特殊性?若有,又 莫望家山桑海变,惟有孤云落日。玉色橙香,宫黄花
在哪?一般只认为它有题材的特殊性,因它以俗事内 露,一醉无南北。终焉此世,正尔犹是良策。”词前小
容为主要表现对象。我们觉得,这里尚存在着“诗思” 序云:“辛亥新正五日,天气晴暖,偶出,道逢卖灯者,
方式、或“民间观照思维”的特殊性问题。从《诗经》时 晚至一人家,饮橙酒,以滴蜡黄梅侑樽。醉归感叹节
代的“风”开始,就存在着一种有意识提供观照的“诗 物,顾念身世,殆无以为怀,作此自解。”很明白,词人
思”。作诗、采诗、献诗,原有“观风俗盛衰”的用意。 因新年后“偶出,道逢卖灯者”,元宵灯会的“节物”陡
《国语·周语上》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然勾起了他六年前的“春城”之忆,那里显然有刻骨
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这种“诗”用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