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总结.doc

发布:2017-11-23约9.47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各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组织和器官水平 (3)系统水平 (4)整体水平 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1)神经调节 ① 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②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 ① 机制: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方式是激素. ②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① 机制: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 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 第二章 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① 主动运输: A.原发性主动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 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② 被动运输 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 B.经通道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 cAMP-PKA途径 ② 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 (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 酪氨酸激酶受体 ② 鸟甘酸环化酶受体 (3)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 化学门控通道 ② 电压门控通道 ③ 机械门控通道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1.细胞膜动作电位: (1)相关概念: ①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② 极 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 ③ 超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过程。 ④ 去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过程。 (2)动作电位 ① 定义:如果给细胞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的、快速的膜电位的变化。 ② 特征: A.“全或无”性质:当刺激未达阈值时,动作电位不会出现,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动作电位便迅速产生,并达到最大值,其幅度和波形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强而 增大。 B.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即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C.双向性传导: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从产生部位沿膜向两端传导。 D.具有不应期,峰电位不可融合叠加。 2.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性: (1)生理完整性:只有在结构和生理机能完整时,才有传导冲动的能力. (2)双向传导:刺激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传导 (3)非递减性:传导冲动时,动作电位电位幅度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 (4)绝缘性:一条神经干有很多神经纤维,由于有髓鞘进行绝缘,使得在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冲动不会相互干扰. (5)相对不疲劳性:因为冲动传导所消耗的能量要比突触传递所消耗的能量少得多. 第四章 突触传递和突出活动的调节 1.突触后电位形成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兴奋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后膜对Na+ 、K+,尤其对Na+通透性,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抑制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突触后膜对Cl-、K+,尤其是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 2.突触传递特征: (1)单向传递: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 (2)突触延搁:突触传递是以递质为中介,需要经过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等过程,需要耗费时间. (3)突触可塑性调节:突触传递功能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的特性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突触传递易受体内各种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1.骨骼肌收缩机制: (1)肌丝滑行学说: 肌肉伸长或缩短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小节内的相向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或所含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变. (2)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① 粗、细肌丝结合: ② 粗、细肌丝滑动: ③ 粗、细肌丝解离: 2.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形式: (1)等张收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