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下)》3.0版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下)》复习题
资料说明:
资料由205雷锋寝室整理,存在一定错误,仅供复习参考。请同学及时指出错误,把资料订正、完善,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谢谢!
名词解释(3分×5=15分)
1、体液:机体中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大多以水为溶剂形成的溶液称为体液。
2、心力贮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泵功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储量储备。
3、解剖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鼻或口,与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呼吸道的容积叫解剖无效腔。
4、分节运动:小肠环形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一种运动,通过分节运动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与吸收。
5、第一信使:细胞所接受的信号包括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他们是细胞间的通讯信号,被称为“第一信使”。
6、血凝: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7、交叉配血: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
8、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肺通气,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
9、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10、内呼吸: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亦称组织呼吸。
11、蠕动冲:小肠常可见到的一种进行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它可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或直达结肠。蠕动冲可由进食时的吞咽动作或食糜刺激十二指肠而引起。
1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13、胃肠激素:胃肠道(包括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也可通过局部弥散等方式作用于其邻近的靶细胞。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胃肠道自身的活动。
14、肾单位:肾脏尿生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15、内分泌:机体组织所产生的物质不经导管而直接分泌于血液(体液)中的现象。
16、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一般所说的血型常指红细胞血型。
17、心动周期、心率: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是用来描述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
18、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称为呼吸膜。其平均厚度不到1微米,具有很大的通透性。
19、肝小叶: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呈多角形,小叶的中央有一条圆形中央静脉的横切面,管壁由内皮细胞构成。
20、第二信使:将第一信使传递到细胞表面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物质(如:钙、Camp、cGMP)。
2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机体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脑脊液。
22、心输出量:又称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23、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24、蠕动:是一种将食糜向大肠方向推动的运动,在十二指肠末端,蠕动与逆蠕动结合,课使食糜与小肠内的多种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25、绒毛:是小肠的特征性结构,由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小肠绒毛,使小肠表面积增加近10倍,有利于小肠的吸收功能。
26、微绒毛:小肠绒毛表面和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细胞膜伸出的密而长的突起叫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大近20倍。
27、有效滤过压: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有效滤过压在组织液生成和回流中,以及尿液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8、窦性心律:窦房结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称为窦性心律。
29、基因调节学说:关于衰老理论的一种学说,解释衰老的两个重要特征: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退;寿命有种的特征。
30、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
31、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32、胸膜:胸膜是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侧面的一薄层浆膜,可分为脏胸膜与壁胸膜两部分。
33、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由紧贴于肺表面的胸膜脏层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胸膜壁层所构成,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
34、选择性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质选择性吸收转运到血液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