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异常心理学—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7-06-14约7.45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变态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分工与联系 1.变态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2.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 3.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第四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 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的分类体系 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的描述 3.对心理异常病因学的描述 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 二、研究的特点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地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为了描述心理现象,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观察。 为了使观察尽可能的精确,心理学家还必须以操作性定义的量化方式来定义他们所研究的变量。 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量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建立因果关系需要先符合三个条件: ①如果某事件会引起另一个事件,则这两个事件必须共同变化,也就是说,当一个事件消失或未出现,则另一个事件也必定不会出现;当一个事件改变,则另一个事件也必定会改变。 ②指称的原因必定比指称的结果先出现。 ③在两个事件的关系之间,没有其他成因介入,第三个条件通常是最难建立的。 三、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以科学方法研究变态行为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四种: 1、描述性的研究;(1)个案研究。(2)调查研究。 2、相关研究; 3 、发展性的研究;(1)发展或纵贯研究。(2)横切面研究。 4、实验研究。 第四节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透视 心理异常的问题大概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历史资料说明,对变态行为的理解、解释和治疗方法的应用,通常反映了人类启蒙的程度和宗教的趋势、哲学和社会信念及时代的风俗。 早期对心理异常的研究和处理充满了困难,变态心理学的科学进化缓慢得令人痛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变态行为引发的问题的本质,使得变态行为成了“破碎的事物”,招致患者的家人和社区处于恐惧、羞愧和罪恶之中,因此处理心理异常就转化由国家和教会接手,而后者常常不是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心理的异常; 第二,所有变态心理的科学进化,均是缓慢而零星的,许多重要的进展都是在巨大的拒绝和反对声浪下完成的。我们从其历史的演变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一、古代时期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1.古代早期 (公元前2000年—公元200年) 2.古代后期 (200--475年) 二、中世纪时期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随着古希腊及罗马文明的崩溃,西方的科学进展经历了巨大的推后。古代迷信和鬼神学大行其道,因而这一时期被誉为黑暗的中世纪(476—1700年)。 此时期的普遍观念是:对行为的控制不是人自己,而是魔鬼。因此,心理异常的人被看作是“被魔鬼占据的”邪恶的人,对其对待也从温和的“把邪恶从中引出”发展成为野蛮的行动。这期间心理异常者被冠以“巫术、乱伦以及魔鬼附体”的罪名。 在1487年出版的《女巫的杵锤》一书起了极坏作用。书中认为情欲是邪恶的,女人是败坏男人的女巫;并阐述了大量的性问题,女巫勾引和施行邪恶的手段,用以揭露巫术的办法,以及适用的救治措施。这造成了一场反女性、反性欲的热潮。在当时,有上万人因“危害社会,在空中飞行,以及巫术等罪名而受尽折磨,或者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心理异常的人被认为是与魔鬼有契约,这很容易造成对他们的迫害和摧残。 三、文艺复兴时期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从18世纪初开始,对人性的超自然解释开始下降,并出现了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又回到了对心理异常的物理解释。 这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科学从令人窒息的中世纪神学领域中解脱了出来,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 这种文化气氛使得麦斯默(Anton Mesmer)及其催眠术得以流行。他用“通磁术”治愈了几个病人,认为生命形式都浸在一种磁化能中。他的方法是以后的催眠术的基础。 四、现代时期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心理异常的看法主要归为两大方面:一是器质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佩林(Kraepelin)也许是此时期精神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以器官病理学的观点概述精神疾病,强调神经系统的失调是心理异常的关键性问题。他还将许多精神异常加以描述和分类,并借此引发对于症状群的注意而提供描述性精神医学的基础。另外的一些精神科医生,如Richand von Kraff-Ebing发现精神病和梅毒的关系、Alois Alzheimer证实高龄的精神病患有大脑病变等,这些发现在20世纪初期,得到精神疾病器官取向的信徒的大力支持。 而心理因素取向的代表人物,则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ig mund Freud),他是精神病学史上被引用最多,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人。他的无意识和压抑的概念实际上在精神病学的很多领域及某些临床心理学的领域中已经成了不言自明的真理。弗洛伊德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把精神病学从严格的器官模式引向强调个人的心理发展状况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