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东至二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
安徽省东至二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细胞毒素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下图是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图中抗体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Taq酶
B.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杀伤力
C.细胞毒素具有与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D.溶酶体破裂导致其中的蛋白酶及其它水解酶释放,加速了肿瘤细胞凋亡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抗药性
B.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丰富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
C.“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
3.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侵染水稻叶片,经组培、筛选最终获得了一株水稻突变体。利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突变体的总DNA、电泳;并与野生型的处理结果对比,得到图所示放射性检测结果。(注:T-DNA上没有所用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检测结果时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的T-DNA片段做探针
B.该突变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T-DNA插入到水稻核DNA中
C.不同酶切显示的杂交带位置不同,说明T-DNA有不同的插入位置
D.若野生型也出现杂交带,则实验样本可能被污染,检测结果不准确
4.细胞膜等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必须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才能完成对细胞代谢的调节
B.液泡中积累了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C.细胞质中的氢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液泡内
D.新生儿从乳汁中获得抗体需要消耗能量
5.在外界环境条件恒定时,用下图装置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作用类型(假设呼吸底物全部为葡萄糖),实验开始同时关闭两装置活塞,在25℃下经过20min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此时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B.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则说明此时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C.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呼吸作用消耗O2的体积
D.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有氧呼吸释放CO2的体积
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增殖、分化过程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是()
A.癌细胞是能连续分裂的细胞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具有全能性
C.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D.染色体每复制一次,细胞就分裂一次
7.蝗虫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雄蝗虫(22+X),雌蝗虫(22+XX),控制体色褐色(A)和黑色(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复眼正常(B)和异常(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精子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蝗虫基因组测序,应测定12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B.蝗虫的群体中,与体色、眼型相关的基因型最多有15种
C.褐色复眼正常雌蝗虫和黑色复眼异常雄蝗虫杂交,后代可能有4种表现型
D.黑色复眼异常雄蝗虫减数分裂时,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是aa和aaXbXb
8.(10分)下列不能作为病人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确诊指标是()
A.检测病人体内是否有病毒的表面蛋白
B.检测病人体内是否有相应抗体
C.检测病人体是否出现发热症状
D.检测病人体内是否有病毒核酸
二、非选择题
9.(10分)研究小组对某人工鱼塘中部分生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分析后获得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研究发现,适当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饲料投放量,均可使鱼产量大幅度提高。回答下列问题:
(l)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_______。该鱼塘中不同的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垂直分层的现象,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
(2)小龙虾属于杂食性动物,可取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也捕食鱼塘中的B,小龙虾与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在小龙虾入侵该鱼塘后,如果放弁对该鱼塘的管理,预期小龙虾的种群数量将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