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汉译者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研究开题报告.docx
《浮士德》汉译者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呈现了浮士德作为启示者的命运和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之间的契约,同时也探讨了人类精神的存在意义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该作品不仅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较高的价值,而且对于当代社会、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该作品的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在汉语翻译过程中难免存在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具体而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普遍存在自我主张过强或倾向于适应目标语文化的情况;同时,不同译者的翻译还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造成作品意义的失真。因此,通过对《浮士德》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哲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汉语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为汉语读者呈现更加准确、优美的翻译版本。
2.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讨《浮士德》在中文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探讨汉译本的主体性表现:分析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和自我主张程度,分析这种主体性在汉语翻译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该主体性对汉语版本的语言风格、意涵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
(2)分析译者对原作中“主体间性”概念的把握:《浮士德》中的角色关系、人格塑造等方面多涉及到主体间性,而不同译者对该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中将分析不同译本中对主体间性概念的处理和译者所表现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翻译效果上的差异。
(3)对汉语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分析不同译本的差异,结合对原作的阅读和分析,对中文翻译版的翻译效果和翻译质量进行评价,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3.研究方法和计划
(1)文献调研: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和学术进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进而明确研究方向和方法。
(2)比较分析:选择不同译者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之间的差异和相似点,并针对其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3)实证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证研究等方式对中文读者、译者等人群进行调查和反馈,收集相关信息和意见,以支撑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计划:
时间节点研究内容
第1-3周文献调研
第4-6周比较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的框架
第7-9周实证调查,并进一步完善研究框架
第10-12周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初稿撰写
第13-15周研究报告的修订和完善,准备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