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章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新人教版.ppt

发布:2018-05-15约2.32万字共1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释放一览图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B第三句想表达考场肃静无声,紧张肃穆的气氛。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分析不当,这只是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承认自己体弱多病。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比喻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突出了考场的庄严,烘托了作者心情。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B“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4.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示例: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一词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从诗歌标题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衣襟呢!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 “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理解不当,“短李”是亲近戏谑的称呼。D“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分析不正确,作者固然“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但不是“因此并不介意”,诗中蕴含着苦楚和愤懑。 6.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示例:“戏赠”二字进入诗题,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态度。一方面,诗作呈现戏谑友人,夸耀自我的态度,通过诙谐的笔墨,表达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赞自矜,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自信。另一方面,诗作并非全是戏言,其中也包含着对前程暗淡失落无奈,对现实处境愤懑自嘲的情感。态度为表,情感为里,表里融合:在仕途跌挫的窘况中,也只有编排诗作,流传后世的未来期待和戏赠挚友知交,无拘无碍的现实慰藉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意思对即可。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