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探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大前提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时空观和教育价值观来审视教育问题。因此,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现状分析
(一)趋利性流动造成教师年龄偏大,骨干教师紧缺
农村小学大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乏,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优秀人才不能得到补充,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基础建设不完善造成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主要凭借经验进行教学,有的甚至是拿着教学参考书生搬硬套,因而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除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外,大都没有别的教学资源可供教师利用。
(三)职业倦怠造成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
农村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弱,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科研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知识,科研方式落后。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尽人意,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双专业性(教育专业性、学科专业性)没有共同体现[1]。
农村学校的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激活影响农村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关注教师的专业需求,调动教师参培兴趣,创设良好的老师发展氛围和有效激励机制,立体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Ray Cliford)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会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2]逐步转化教师思想,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培训中要努力消除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以问题为中心,按照问题即课题,研究即培训,成果即效果的培训思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农村教师在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专家引领,教师研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建议教师在教育网站上注册、开博客。记录下教学当中的点点滴滴,上传优秀的教学设计,或者是一次数学课后的反思和体会,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不足,但Internet网没有区域界限,我们能得到的是专家、同行的指点,与他们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建设电子备课平台,共建教学设计方案。教案本应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但由于新教材篇目多、课时紧,教师写教案难免“走过场”,导致教师备课成了应付检查的事。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也可以享受“集体”智慧的成果。电子备课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共享,让每一位教师备课时都能高起点,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实践和经验,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一次次的复备,教学设计得到完善,网络上有大量的素材,为我们教师制作课件提供帮助,使每位教师的备课质量螺旋式上升,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校本教研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不可能离开课堂,传统的校本教研,诸如短期培训课、专题报告、集体备课等由于组织方式、时间以及内容安排上的问题,并没有让教师将新技能运用到课堂中,起到预期的效果。立足于学校和教学实践,在教、学、研一体化中主动参与,不断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而历练自身,不断自主发展。
1.建设网上教学信息资源库,教师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县区教研室与学校一起建立信息资源库,把各类教学软件、优秀课件集锦、音频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各学科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等收集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2.建设案例网络分析平台,教师通过研究讨论,解决教学中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新课程案例研究无疑成为教师们角色转变的有效途径。案例教研是具有真实性,在教研组内讲述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提炼。案例分析可通过网络交流,让教师以一种审视的、智慧的、具有教育性的行为去实践教育的目的要求,并为教师提供借鉴别人教育教学的机会,促使教师更深刻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工作,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中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成长的主旋律。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支持教师专业终身发展。
(三)拓展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将远程教育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现代远程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具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