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引导与培养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引导与培养初探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我校切合自身实际开展指导课外阅读的做法,即多方结合,激发、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着重从学生的“零用钱” 一块入手,建立零花钱和书籍的联系,使学生将其的零花钱自觉自愿的运用到选购课外读物的主流中,促使学生的零食换个口味,上个档次。从而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方式的目的。
关键词: 阅读行为 培养 导读 导购
一、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一)观念的不适应。 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由于受单一课程观的长期束缚,还存在着“想得多,做得少;号召多,务实少;形式多,效果少”的“三多三少”的现象,课外阅读活动仍成了学生的奢望。我们在了解中发现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这包括学校、教师、家长诸方面在认识上不同程度的偏差。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观念陈旧,对课堂学习和课本一往情深,担心自己的孩子看了课外书籍后会影响学习成绩,基本上不赞同自己的孩子看课外读物;尚有部分班主任没有摆脱旧的教育思维方式,午休时间他们往往督促学生做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而不让他们到图书馆看课外书籍;导致不少学校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思路滞后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健康发展学生个性为核心”的课程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置可否。
(二)阅读环境的不适应。 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是学生课外读物资源和读物选择的主要基地,是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扩大知识视野的大课堂。农村家庭个人藏书极少,一般学生的课外阅读都依赖于学校的图书馆。但目前农村学校的图书馆始终处于原先的雏形阶段,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化,馆藏的数量及种类已经难以应付学生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三)课外阅读指导还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语文教师对图书馆的信息媒体资源缺乏信心和缺少研究,制约了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的功能,延缓了课程体制改革的发展。图书馆教师还不能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配置各种信息资源,更谈不上参与编制课程机制及参加教学活动。课外阅读指导的教育职能,主要依靠语文教师和图书馆教师,他们的工作定位与教育职能不能相匹配,影响了优化课外阅读的指导目标。
(四)经济条件较充裕。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富裕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偏爱也随之加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显得毫不吝啬(也有的因家庭间的攀比心理),即使平时,学生口袋里装有五元、十元钱的比比皆是,上学或放学时,校门口的小摊前总是簇拥着一堆堆的学生,他们有的买各种袋装的零食,有的买各种小型的玩具或卡片……有的将这些东西带进校园,这既影响了学校的环境卫生问题,又因上课玩这些小玩具而影响了上课,还促使学生养成了爱吃零食和乱化钱的习惯,攀比心理也在学生中间盛行,潜在的隐患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围绕课改的课程体系,针对以上两种想象,在认真总结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对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探讨、研究,构建了新的教育引导方式(学生阅读行为)。即开展切合我校实际的指导课外阅读的做法,多方结合,激发、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再从学生的“零用钱”入手,建立零花钱和书籍的联系,使学生将其的零花钱自觉自愿的运用到选购课外读物的主流中,促使学生的零食换个口味,上个档次。
二、研究中体现的原则:
我曾问一名买卡片的学生:你为什么买?其回答是:我们班的男同学都在买……又问了其他男生,回答基本类似,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化钱完全是凭借个人一时的喜好或随大流,很少考虑钱化的合不合算,这无疑是对零花钱的一种浪费。我们开展此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学校、教师、家长能就此引起重视,同时三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引导,激发兴趣,将这些钱投入到选购课外读物当中来,使钱化得合理,物买得所值,特别是教师的引导。以求最终达到改变长期造成的农村学生学习习惯上的偏差,使学生个体在课外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也并不是主张这些零花钱百分之百的用于购买课外读物,为此,在开展研究中,又要注意以下原则的运用。
1、主体性原则:从学生来说,必须以学生自觉自愿为本,这是建立研究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基点。意味着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接受为发现,变依赖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主导性原则:从教师来说,应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扶后放的新型阅读教学过程,必须把学生做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潜能,站在学生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决不生拉硬扯、强行灌输,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帮助者、促成者,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调控者。
3、针对性原则:从学校、家庭方面说,应注重于实际,与教师的目的一致,有的放矢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