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pdf

发布:2024-07-30约4.1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摘要: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西方建筑文

化特征及要素,进行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辨析自身的优

劣。只有把中西建筑文化有机结合,并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中

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混沌思维逻辑思维建筑文

化特征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混沌式的思

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

重视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

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

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

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表现重”合”轻”

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

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非线性的有序,是

混沌的基本状态。

②本原性:混沌是一种”原”。从庄子回归自然的观点

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质状态;从方法论的

角度来说,这种本原性就是强调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

其本质。

③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内部包含着有规律

的内在本质。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美的

原动力。

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注重对认识对象

的”意会”、”领悟”和直观把握,强调非理性的”体验”

和”直觉”。不太关心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逻辑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定量精确思维,

已由牛顿、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们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

被当代人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

是一个实体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重视实体,在认识上

将”实”与”虚”截然分开,实体与虚空的分离既是物质与

空间的分离,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对立统一,在对未知的不

断探索中,就导致了西方文化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其宇

宙认知图式始终处于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运动中,对实体

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是抽象为形式,因此,以形式为研

究的对象,并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和实验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获知,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

化受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宇宙观、美学观影响甚大,这种

影响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圆地方”是影响中国建筑的特殊

因素,尤其以礼制、玄学、中心论影响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

意志的图解,或建造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只有少量的私家苑

囿或民居,设计手法显得比较轻松、随意、灵巧。从古代都

城的建筑、宗教寺庙及民居的创意、构思、选址、设计布局、

轴线关系及型制、体量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施彩用色

都有严格规定,大一统的集权统制,抗变排外的思想意识,一

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是中国建筑文化重传统轻变革

的主要原因。传统主义和抗变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而儒家的经典说教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

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视建筑创作的观念也一直

延续了数千年。”天不变、地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

种”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

大的触动,也就不会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特变和流派纷呈的局

面。

封闭的古典轴线关系、院落形制和较为明确的空间界定,

注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环境并强调人与景观

的转换等等,所以中国古建空间层次较为含蓄,且多为纵横

向展开,以奇、巧、智在有限创作空间内创造光辉的建筑艺

术。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

艺术等学科的发展史,在西方人看来,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

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制订《考工记》、

《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

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

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斐地设计雅典卫城,创造

影响世界的”希腊古典柱式”,从15世纪阿尔伯蒂的《论建

筑》到20世纪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

理――文化机制中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

等和博爱,超脱自然的观念对建筑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构,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

与建筑艺术结合更为紧密,甚至许多建筑构件也被拟人化或

情感化,以展示对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