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西方面具文化之比较.doc

发布:2017-06-07约1.9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方面具文化之比较 摘要:面具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许多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我国是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影子,继续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作用。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欧洲文明中独具一格,是极少数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起源于历史上出名俊美的兰陵王,他武艺高超,然而却因为生得过于俊美,所以敌军都不怕他,而且也不统领大军。于是他一气之下就带上了狰狞的青铜面具。于是士气大振,敌军也十分害怕,最终赢得了战争。后来人们也就有了戴面具驱赶恶灵的习俗面具种类跳神面具生命礼仪面具镇宅面具节日祭祀面具戏剧面具跳神面具用于灾祈福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神职人员在跳神活动中佩戴面具,并借助其它法器,舞之蹈之,驱邪纳吉,祈求人寿年丰生命礼仪面用于人自身的各个生命历程,包括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 镇宅面具经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将特定的器物原生态的兽头面具、骨角置放于村寨院落,以驱祟辟灾节日祭祀面具用于年节赛会、岁时祭祀以敬天祈年。演变至今的以假面、假形舞乐同庆共祭的盛会,依然表现了浓厚的迎神祈福的宗教色彩。戏剧面具分为傩戏面具和藏戏面具两大系列。以上两类戏剧面具按其角色造型,可分为鬼神面具、动物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概言之,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面具积淀了宗教、民族、民俗、艺术等多种内涵,展现了东方审美的意趣和理想,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欧洲文明中独具一格18世纪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离不开面具,人们外出,不论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这专属于威尼斯的面具就是那有名的Bauta”。 威尼斯人把面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面具风起源很早虽然人们从不知道威尼斯人具体是何年开始戴面具的,但却知道早在公元13世纪,就有法律规范面具的使用。在18世纪之前,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戴着面具和工作和生活。至于10余天的嘉年华狂欢节和为期40天的斋戒日更是面具不离身。狂欢节的习俗最初起源于那些喜欢隐姓埋名到赌场赌钱的威尼斯贵族。后来演变成为欧洲最具有异国情调,多姿多彩的节日。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狂欢节这一传统可追溯到1700年前。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年龄差异被消除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来。所有的社会阶级都参与其中,这是个集体的魔法,而面具是这一切把戏的表征。在嘉年华中重点不是狂欢喝彩,载歌载舞而是一副副那精巧且细致的面具  威尼斯面具在过去的历史上主要包含两种类型: 狂欢节面具和即兴艺术喜剧面具。现在幻想型面具这是面具艺术艺术家手里被创意发挥所创造的新面具风格。狂欢节面具最能代表威尼斯威尼斯人的精神,他们用它计划派对,犯罪和乐趣。即兴艺术喜剧的面具追溯至十六世纪后半叶,表现出人的性格特质、种族传统,以及意大利各个城市 的专职与行业,专业的喜剧演员将之呈现于喜剧艺术上,赋予其人性。即兴喜剧面具包含了: ArlecchinoBrighella、Burattino、Capitan Scaramouche、Colombina、 Dottor Balanzone等共十一种面具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艺术珍品之一。埃及法老图特卡蒙黄金面具是公元前14世纪时的埃及法老图特卡蒙死后所戴面具,发现于他的陵墓中。他的木乃伊发掘出来的时候,头部罩着一个黄金面具,这使他成为当代所知最著名的埃及法老面具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他的脸上。面具由金箔制成,嵌有宝石和彩色玻璃。前额部分饰有鹰神和眼镜蛇神;下面垂着胡须,象征冥神奥西里斯。法老的面具有鹰和蛇意思是上下埃及之王。上埃及的图腾是鹰下埃及的图腾是蛇鹰头的荷鲁斯是最尊贵的神,所有法老都认为自己是他的化身。在古代埃及眼镜蛇神被叫到瓦姬特。她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叫做布托的小镇的保护神。在王朝时期她代表下埃及,同来自上埃及的呈秃鹫开关的拿禾泊特女神结成一对。王权的郭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view/611555.htm?fr=ala0_1_1 /view/35867.htm?fr=ala0_1_1 /question/118014799.html /view/367570.htm /view/71711.htm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