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件:18抗精神失常药.ppt

发布:2019-05-09约3.77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分型 单相型 两者之一反复发作. 即躁狂症或抑郁症 双相型 两者交替发作. 即躁狂抑郁症 可能病因:与脑内单胺类功能失调有关 5-HT缺乏 NE功能亢进 NE功能不足 躁狂症 抑郁症 抗躁狂抑郁症药 躁狂抑郁症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 以情感障碍为主;情绪高涨为躁狂症,情绪低落为抑郁症 * 药理作用:正常人:无影响 躁狂症患者:言语、行为恢复正常。 作用机制:抑制NE和DA释放 促进NE再摄取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和磷脂酶介导的反应 临床应用:躁狂症 躁狂抑郁症的躁狂状态 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躁动状态 抗躁狂症药 碳酸锂 (lithium carbonate) 不良反应:安全范围小、易中毒 * 分类: MAOI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TCA (三环类抗抑郁药) ——丙米嗪 NA再摄取抑制药——地昔帕明 5-HT再摄取抑制药(SSRI) ——氟西汀 新药:SNRI——文拉法新 SARI——尼法唑酮 NaSSA——米氮平 抗抑郁症药 作用机制: 增高NE和5-HT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 * 三环类:丙咪嗪(imipramine,米帕明) 1. 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人:困倦、头晕、目眩、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 抑郁症患者: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思维敏捷 机制: 抑制突触前膜对NE及5-HT再摄取, 增高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 临床应用: 抑郁症——内源性和更年期抑郁症效好, 反应性抑郁症次之 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 2. 植物神经系统 阻断?受体:血压下降,心动过速 阻断M受体:口干、便秘、视物模糊 阻断H受体:镇静、嗜睡 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同类药物:阿米替林、氯米帕米、多塞平 * NA再摄取抑制药: 地昔帕明、马普替林、去甲替林 选择性抑制NA再摄取,抗?和M受体作用弱 见效快,镇静、抗胆碱和降压作用弱 适用于老年抑郁症 5-HT再摄取抑制药: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 选择性抑制5-HT再摄取,对受体无影响 兼具抗抑郁与抗焦虑 疗效确切、安全性优于三环类。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 精神失常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精神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表现为情感、思维和行为异常。 常见类型: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 * 精神分裂症 躁狂症 忧郁症 焦虑症 抗精神失常药分类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 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抗抑郁症药:丙米嗪 抗焦虑症药:BZ * 精神分裂症 是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特征的常见精神病。 分为两型: Ⅰ型 Ⅱ型 阳性症状为主(幻觉、妄想) 阴性症状为主(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 药物对Ⅰ型疗效好, Ⅱ型疗效差/无效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失常的躁狂症状. 抗精神病药 * 脑内DA系统功能亢进 脑内5-HT系统功能亢进 GABA神经元的退变 NA功能的不足 兴奋性氨基酸系统功能低下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说 * 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及主要功能 黑质-纹状体系统:调控锥体外系运动功能 中脑-皮层系统:调节认知、思维、感觉、 理解、推理能力 中脑-边缘系统:调控情绪和感情表达活动 结节-漏斗系统:调控垂体激素分泌 * DA受体亚型 DA受体分为D1和D2亚型。 分子克隆技术证实脑内存在5种DA亚型受体, 即D1 , D2,D3,D4,D5。 ※ D1样受体(D1和D5):与GS耦联 ※ D2样受体(D2、D3、D4):与Gi耦联 黑质-纹状体系统存在D1样和D2样受体。 中脑-皮层、中脑-边缘系统主要存在D2样受体,D4亚型仅存在于此。 结节-漏斗系统主要存在D2亚型。 * 抗精神病药物分类: 吩噻嗪类 硫杂蒽类 丁酰苯类 其他药物 氯普噻吨 氟哌啶醇 氯氮平 二甲胺类 氯丙嗪 哌嗪类 奋乃静 哌啶类 硫利达嗪 抗精神病药 作用机制:阻断中脑-边缘和中脑-皮层的D2样受体 * 吩噻嗪类由硫,氮原子联结两个苯环 的一类化合 物,根据其侧链基团不同,分为: 一、吩噻嗪类 * 阻断受体类型: 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