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1.docx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1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包括对大气运动规律的理解、天气系统特征的分析以及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学生将通过观察天气图,学会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理解其形成机制和影响,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环境意识。此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气温、气压、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此外,他们可能对基本的天气现象如风、雨、雪等有所了解,但关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常见天气系统的知识相对较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一年级学生对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通常保持较高兴趣,他们乐于探索未知,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可能感到挑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能够通过地图和图像理解地理现象;而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向于通过文字描述来理解知识。学习风格上,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偏好视觉学习,有的则偏好听觉或动手实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理解复杂的气流运动机制、区分不同天气系统的特征以及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天气现象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气象学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相结合,从而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新人教版选修1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天气系统图片、气压场图、卫星云图等图表,以及相关天气系统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准备风向标、气压计等实验器材,以辅助学生观察和体验大气运动。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并准备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展示一张典型的高空天气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图上看出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天气有什么帮助?”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大气运动中的常见天气系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2.讲授新知(20分钟)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天气系统的图片,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征。
(2)教师讲解不同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如气压差异、温度差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如高压系统下的晴朗天气,低压系统下的阴雨天气等。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5)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天气现象。
3.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请部分学生展示答案。
(2)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布置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4.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教师总结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提高地理素养。
5.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布置学生观察和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分析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
(3)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天气系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天气预报与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了解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用于展示不同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现代气象观测技术介绍,如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了解气象数据获取的新方法。
-地理科普书籍,如《大气科学概论》、《天气与气候》等,提供更深入的气象学知识。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分析不同天气系统的预报信息,如高压、低压、锋面等。
-利用网络资源,如气象网站、在线教育平台,查找有关大气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