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影像学的诊断价值(全文).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2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影像学的诊断价值(全文)讨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腹盆部增强CT、盆腔MRI及PET/CT等成为鉴别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主张针对中低位直肠癌 侧方淋巴结转移或可疑转移的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TME [ 1 ],但患者仍在治疗后出现侧方局部区域复发。在以日本为主的亚洲国家, 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说明,TME联合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可以降低 局部复发率[2 同时,侧方淋巴结最大短径是预测预后的重要因素。
Yamaoka等[3 ]回顾性研究显示,侧方淋巴结最大短轴直径27 mm的患者,中低位直肠癌侧方型复发率明显增高(19.5%比4.9% ) 0日本多项研究推荐将短径10 mm确定为侧方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标准,但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在本研究中,接受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有48%存在侧方淋巴结转 移。然而,侧方淋巴结转移并不常见。通常直肠淋巴通过直肠上淋巴 结回流,而中低位直肠增加了侧方淋巴结的回流途径。1955年,Sauer 等基于对肿瘤位置的探讨,并利用色素法研究直肠癌的淋巴引流、淋 巴结转移状况 提出距肛门7 cm以下的直肠淋巴引流方向大局部向上, 少局部为侧方淋巴引流和经直肠中动脉周围的淋巴管流入骼内动脉周 围淋巴结。目前,临床上侧方淋巴结清扫中的区域淋巴结主要包括腹 主动脉分叉、骼总、骼外动脉周围淋巴结(第280、273、293组); 闭孔内淋巴结(第283组);器内动脉周围淋巴结(第263组):膀表工79例直肠感患者侧方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例)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分化差(包括低分 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侧方淋巴结最大短径27 mm、密度或 信号不均匀是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表2 )。
临床癌理因素
例数
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
X,值
服
性别
4.570
0.033
男
49
18
女
30
20
年龄(岁)
29.911
0.712
65
15
12
65
64
26
BMI (kg/m2)
7.582
1.000
28
8
3
28
71
35
术前放化疗
17.329
0.000
有
21
9
无
58
29
分化程度
13.785
0.000
分化差
23
18
高~中分化
56
20
PT分期
41.152
0.000
3~4
66
30
1~2
13
8
TNM分期
2.456
0.293
ID-IVR0
59
32
20
6
淋巴结最大短径(mm)
7.193
0.000
7
42
35
7
37
3
淋巴结最大长短径之比
99.544
0.000
1.5
43
28
21.5
36
10
空度或信号
4.570
0.033
不均匀
30
26
均匀
49
12
边缘规那么
6.696
0.010
否
28
23
是
51
15
淋巴门
17.329
0.000
无
58
34
有
21
4
钙化或坏死
50.241
0.000
有
8
8
无
71
30
表2 79例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转移危睑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临床危险因素
B值
S.E.
Wald 值
自由度
椎
OMI (950/oCI)
性别
-0.207
0.891
0.054
1
0.817
0.813 (0.142~4.667)
术前放化疗
-1.304
1.140
1.309
1
0.253
0.272 (0.029~2.534)
分化程度
3.276
1.194
7.531
1
0.006
26.461 (2.550~274.541)
PT
-0.666
0.598
1.241
1
0.265
0.514 (0.159~1.658)
淋巴结最大短径
2.190
0.969
5.112
1
0.024
8.937 (1.338~59.678)
淋巴结最大长短径之比
-2.517
1.362
3.412
1
0.065
0.081 (0.006-1.166)
密度或信号均匀
2.663
1.162
5.251
1
0.022
14.334 (1.470~139.792)
边缘规那么
0.806
1.065
0.572
1
0.450
2.238 (0.277-18.063)
淋巴门
2.274
1.267
3.224
1
0.073
9.720 (0.812~116.379)
钙化或坏死
16.046
12 650.070
0.000
1
0.999
-
胱上动脉分叉部的中枢侧第263P组,末梢侧第263D组三局部[4 ]o 据报道,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侧方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6%?23%。本 研究中38例患者有侧方淋巴结转移,另外41例患者没有发生侧方淋 巴结转移,但接受了不必要的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