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诊治体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诊治体会【摘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它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而使对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葡萄糖代谢平衡紊乱,加速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分解,致使体内血糖升高,酮体的生成增加。酮体的持续上升,在体内大量蓄积,超过体内所能处理的阈值,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部分患病症状与急腹症、中脑性脑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所引发的症状相似而容易被误诊、误治,所以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报告将本院收治的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案和过程综述如下。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
近些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渐增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频率也在逐年上升。体内的胰岛素严重不足、酮体持续性升高是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葡萄糖的正常合成代谢发生障碍,机体为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加速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1。在肝脏内,脂肪进一步氧化分解产生酮体,人体对酮体的分解利用能力有限,造成酮体在体内大量堆积,从而对机体各方面正常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2。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渗透性利尿形成,导致钾的丢失和电解质平衡的破坏。根据DKA患者的发病机制,由于脂肪的大量分解代谢使体内血脂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钠等水溶性电解质相对下降。同时由于细胞分解代谢能力的增强所造成的电解质磷的大量丢失可形成低血磷症,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所引发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系列症状会减少水分的摄入量和加速电解质的丢失,也是造成电解质紊乱不容忽视的因素3—5。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体内失水严重,在酮体持续升高所导致的酸中毒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中枢系统的功能受到抑制,体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6。早期以头昏头痛、精神不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当患者严重脱水时,缺氧、脱水的环境导致脑细胞功能障碍,对脑组织产生不良的影响,继而出现烦躁、嗜睡、反应迟钝等临床表现。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周围循环系统和肾功能的影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时间短,危害严重,极易造成患者周围循环系统和肾功能的衰竭。根据渗透性利尿的工作原理,DKA患者在体内大量失水的同时也带走大量的酮体,由于酮体的酸性作用持续作用于肾脏以及周围的循环系统,可能导致患者的肾功能和循环系统功能出现障碍,继而衰竭7。
4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4.1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措施 在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实施治疗时现在经常采用的措施主要有两种:(1)一般措施:包括:①抽取血标本,送检诊治DKA所需各项化验,如血糖、血酮、血pH及CO2CP、BUN和(或)Cr、Na、K、Cl—等。必要时血气分析或血浆渗透压检查。并留置针头即刻连接输液装置。②采集尿标本,记尿量,并送检尿糖、尿酮、尿常规。昏迷病人导尿后留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和24h尿量,并可按需取尿监测治疗中尿糖及尿酮的变化。③昏迷患者,或有呕吐、腹胀、胃潴留、胃扩张者,应插入胃管,持续胃肠减压或每2小时吸引1次,记录胃液量,注意胃液颜色等变化。④按一级护理,密切观察T,P,R,BP四大生命指标的变化;精确记录出入水量和每小时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如血PO280mmHg者给予吸氧。根据所得监测资料,及时采取相应有效治疗措施。(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DKA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胰岛素缺乏,因此治疗关键首要的是迅速补充胰岛素,来纠正此时的急性代谢紊乱所致高酮血症和酸中毒。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荐临床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此外,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已有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入胰岛素的方法治疗DKA,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4.2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具体治疗过程 在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首先应该对患者的脱水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注入体内的胰岛素发挥其功能。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应鼓励其增加水、半流质食物以及流质食物的摄入。在对患者进行补液后应尽快采用静脉持续注射小剂量胰岛素的措施来抑制肝内酮体的生成,同时恢复葡萄糖代谢的平衡8。临床试验表明,持续性静脉小剂量注射胰岛素是人体最容易吸收胰岛素的方式,能使体内血糖保持在正常值之间,维持血糖平衡,从而避免发生由血糖下降所引起的低血糖等病症,同时小剂量持续摄入胰岛素能有效地缓解机体大量失水的状况,保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防止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因饮食不当、胰岛素的缺乏等因素而发病,所以应注意对疾病诱因的防治,远离能够使患者引发继发性感染的因素,做好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