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

发布:2017-08-10约7.43千字共9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复习内容) 1.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名人名言: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近水知鱼性,傍山识鸟音。 例子:《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王安石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番茄(tomato)别名西红柿、洋柿子,古名六月柿、喜报三元。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制成番茄酱、汁或整果罐藏。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 注意: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相反,错误的理论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 (1)墨子: “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2)恩培多克勒:“流射说”。 (3)德谟克利特:“影像说”。 (4)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2、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 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孟子:“良知”“良能”说。 笛卡儿:天赋观念论 2、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回忆说” ——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对应着各自的理念,在万物产生之前理念已经存在了。人出生前,灵魂在理念世界里就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出生后灵魂由于受到肉体的干扰和污染,暂时忘掉了那些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才能把忘掉的知识从新回忆起来。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大敦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小腹痛、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例:压电效应。 美国长谷镇一带铁路沿线,常常由一团团火球结队而行,忽明忽暗,摇曳不定,当地居民恐慌不已。起初科学家设想是电荷的作用,拆除了部分钢轨。但火球依然存在。后来发现许多地方都出现过,把这些地方标在地图上向地质学家请教,发现这些地方都处在或靠近地壳断层区,而且都蕴藏有石英矿。石英是一种压电晶体,受到阻力或扭曲变形时,就能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地壳断层错动产生的压力作用下,产生电荷,放电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光。 第二节 价值与真理 导入:藏獒 2010年10月24日上午,石家庄火车站中铁快运营业部门前出现了一只特殊的“迎亲车队”,保时捷、奔驰、宝马、路虎等近30辆豪车一字排开,头戴红花肩插喜字小旗,引来众多市民翘首企盼,然而他们并不是等待迎娶待嫁的新娘,而是为了迎接一只从玉树远道而来的藏獒。据了解,藏獒的新主人景先生是在正定经营了一家獒园,此次迎接的藏獒是其花300多万从青海玉树引进的,而如此迎接就是因为对藏獒的喜爱。 一、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原则 当人生活与实践在这个世界上,一方面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同时又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 真理原则是活动的条件性原则,规定和校正人们的目的。 价值原则是活动的目的性原则,反映了人们活动的动力和动机。 在学术领域中, 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领域与应然性价值领域 二、价值及其特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