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所得税会计(36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级会计实务 所得税会计准则 谢伟锋 昌吉农业园区国税局 第一节 所得税会计概述 一、所得税核算的方法体系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核算作了重大改变:所得税核算方法由原来的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递延法、收益表债务法等多种方法并存,改为单一的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所得税核算的基本内容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含义与特点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为依据,结合相关账簿资料,分析计算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确定暂时性差异,进而确定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最终确定本期所得税费用。 与递延法和收益表债务法相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核算重点由时间性差异转为暂时性差异;二是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不在“递延税款”账户中反映,改为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中分别反映。 需要说明的是,所得税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如实确定本期所得税费用,以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不是用来计算应交所得税额的。本期应交所得税额仍应按税法规定计算,应交所得税额与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没有关系。 四、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 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3.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 4.按所得税法规定,计算本期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 =税前会计利润总额 + 会计比税法少计利润的永久性差异和暂 时性差异 - 会计比税法多计利润的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5.按所得税法规定,计算本期应交所得税额。 本期应交所得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现行所得税率 6.确定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 = 本期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现行所得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 = 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现行所得税率 7.计算本期所得税费用 本期所得税费用 = 当期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 8、编制会计分录。 第二节 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这种计税基础一经确定,即可确定暂时性差异的种类及其金额,差异金额乘以所得税率就可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1、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如果有关的经济利益不纳税,则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某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计税基础=该资产可扣税成本-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如固定资产已提取的折旧额) 通常情况下,资产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但是,后续计量(如折旧、减值等)时,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例如,各项资产如发生减值,提取的减值准备。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相关的减值准备;税法规定,企业提取的减值准备一般不能税前抵扣,只有在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允许税前扣除,这就产生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即暂时性差异。 2、存货计税基础的确定: 账面价值 = 取得成本- 提取的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 取得成本 例如,某企业期末持有一批存货成本为1000 万元,按照存货准 则规定,估计其可变现净值为800万元,企业提取200万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元的减值准备,而税法规定资产的减值损失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该批存货的账面价值为800 万元,计税基础仍为1000 万元。 3、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的累计折旧-已提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允许的累计折旧 例:某项环保设备,原价为10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企业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净残值为0。计提了2年的折旧后,会计期末,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1000-100-100-80=720万元 计税基础=1000-200-160=640万元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4、无形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 账面价值 = 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摊销-计提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 = 实
显示全部